蜡烛
教与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难点】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教与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练习法等。
第一课时
教与学要点:1、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感受课文内容的传奇色彩。
2、探究主人公的性格及表现在哪些方面。
3、重点句中重点词的运用。
教与学过程:
一、作家与作品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理解词语并积累
(1)烧灼:
(2)珍藏:
(3)穿越:
(4)瓦砾:
(5)地窖:
(6)精疲力竭:
(7)名副其实:
(8)闪烁:
(9)肃立:
(10)颤巍巍:
(11)肃穆:
(12)永垂不朽:
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1、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先明确各部分起止,再归纳各部分意思。
2、说说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这句的表达方式什么?有何作用?
3、第17段:中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有哪些?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4、4、老妇人能够舍身掩埋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
5、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
6、文中有3处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7、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
8、老妇人为什么要:“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鞠躬。”?
9、老妇人为什么:“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10、“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表达了红军什么样的心情?
11、将“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改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有何不好?
12、谈谈结尾句的含义:
13、总结: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四、展示、评议
教与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与学要点:认真阅读课文,加强训练提高。
教与学过程:
1、速读课文
2、做题训练
一、简答题
1、本文为什么要以蜡烛为题。
2、“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3、“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怎样理解这句话
4、用结构图示法,做一次课文内容板书设计:
二、选择题
1、下列各句所用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方场的一边,离其他的房屋几步的地方,高高地耸立着一堆瓦砾,它的本来面目简直一点也看不出来了。(环境描写)
B.她干脆直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走去。(动作描写)
C.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动作描写)
D.突然,有一个士兵吃惊地大声叫了出来。“看呀!”那红军说。(语言描写)
2、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那个早晨,五个红军决定要偷袭这座桥。
B.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C.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D.拂晓前,红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直奔方场,占领了那座桥。
三、课内阅读
(一)阅读29……30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1、第一段中的“还”字是否多余?
2、第二段中的“揣”字妙在何处?
3、作者为什么要对那支大蜡烛的来历进行补充?
4、第2段和第3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老妇人育乞西的黑色围巾,有什么用意?
5、试从选文中找出表现老妇人虔诚的态度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深厚感情的词语。
6、文段中“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来代替,为什么?
(二)阅读40……44文段,做题。
1.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抬
肃穆
珍爱
B.举
严肃
珍爱
C.抬
严肃
可爱
D.抬
肃穆
可爱
2.“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哪一句相呼应?
3.文中加点的“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从第①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
三、展示、评议
教与学反思
蜡烛
答案
第一课时
二、检查预习
(1)烧、烫,使受伤
(2)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3)通过;穿过。
(4)破碎的砖头瓦片。(5)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6)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7)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8)
(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9)恭敬庄严地站着。(10)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11)严肃安静。(12)
(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三、入课学习、合作交流
1、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土。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2、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战士的伤亡和牺牲作了衬托,也为下文做好铺垫。
3、穿,翻,看见,理,弯,坐
反映的感情: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叹息。
4、动机:痛恨法西斯,热爱自己的祖国;
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西乞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5、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巍巍”等词。
6、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或
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7、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
8、既是表示感谢又是表达敬意。
9、过于悲伤,不忍心再去看。
10、“目送”写出这些战士对老妇人的敬意
11、改后不能体现蜡烛的珍贵。(或
说明这支蜡烛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给红军烈士献出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
12、结尾两句话讴歌了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份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份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或
和平而战是每一个人的心声,在这共同的战斗中用血肉凝成的友谊将永远长存。)
13、首先是题材感人。(写战争的残酷,期望和平的感情强烈)
其次是事件感人。(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土;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三是细节描写感人。(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第二课时
一、简答题
1、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2、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这一着色,渲染了肃穆气氛,表达了老夫人的哀悼之情。
3、“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4、
母子之情
事件意义
情谊长存
生命之光
二、选择题
1、C
应是外貌描写
2、C
描写
ABD是记叙
三、阅读
1、不多余。“还”字突出德军炮击时间长,老妇人的处境十分危险。
2、“揣”字写出了老妇人对大蜡烛十分珍惜的情态。
3、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非同寻常的意义,表现了老妇人献给苏联红军烈士的是一份最珍贵的感情。(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才能说明这支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多么珍贵,也才肯附托出老妇人的这种行为是多么伟大,令人敬佩。)
4、围巾的黑色,表示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的哀悼之情。
5、示例:耐心地、两臂交叉。
6、不能换。“摸出”与后边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老妇人把这支大蜡烛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着拿出来。说明她非常珍惜这支蜡烛。
(二)1.A。2.“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或“它将永远燃着”或“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3.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表现蜡烛的珍贵性。
4.“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
5.动词:跪、蹲。形容词:肃立、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