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预习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 人教版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预习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8 19:3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预习资料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单元概览】
1、农业: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
2、手工业:古代中国纺织业、陶瓷业和冶铸业生产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享誉海内外。在自然经济时代,官营、家庭和私营手工业三中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有特殊地位。
3、商业:古代中国商业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城市、市和商人等商业元素不断发展。古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的压制,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推行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错失了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机遇。
【单元主旨】
中国古代文明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和商业依附于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
【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楷书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考纲展示】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热点提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的发展。(热点提示: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概况;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的发展。(热点提示:古达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热点提示: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第一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基础层------按纲索骥
1、两个演变,即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2、三个特点,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3、四大特征,即小农经济的特点
二、深化层-----史料研读
史料一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管子·海王》
史料二
战国时期出土的铁制的起土工具主要是锄、镢、锸。而犁(包括犁冠,即所谓V型器)的出土却寥寥无几。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史料三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史料四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
三、教师警语---辨伪存真
1、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包括一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
2、小农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不相容,对社会发展有据局限性,如不加以改造,难以实现现代化。今天我们农村中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延续,因此要想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今后农村发展的方向。
3、在史书中记载了很多的“盛世”或“治世”,但并非是广大普通农民真正地过上了像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好日子,只不过是勉强能吃上饭,饿不死就不错了。因此,我们要认识古代农民生活的艰苦,他们很难有生产积累,更不用说扩大再生产了。
第二课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一、基础层-----按纲索骥
1、一个新因素,即新的生产关系
2、两大象征,即古代中国的象征
3、三种经营形态,即手工业的种类
4、三大行业,即官营手工业的领域
5、四大特征,即古代手工业的特征
二、深化层-----史料研读
史料一
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国语·晋语》
史料二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传》
史料三
鲁国的猗顿在今山西运城一带经营池盐起家。邯郸的郭纵以冶铁成业。
-----《管子·小匡》
史料四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必修二岳麓版教材
史料五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业立花桥,纱工立广化丰桥。
——摘自《苏州府风俗考》
三、教师警语----辨伪存真
1、官营手工业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国家的需要,即使有一些官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外国,也主要是由统治者作为赠品,赏赐给外国人。
2、资本主义萌芽与封建手工作坊除了在技术、组织、规模和分工方面不同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封建手工业作坊内部是封建的师徒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是以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代替封建剥削关系。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
第三课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
一、基础层-----按纲索骥
1、六大阶段,即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
2、四大因素,即制约古代商业发展的四大因素
3、五大特点,即古代中国商业都市发展的五大特点(
学法指导:商业场所、交易媒介、城市职能、城市规模、对外贸易)
二、深化层-----史料研读
史料一
明中后期有人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史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史料三
蜀中旧使交子,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史料四
长安市有九,各方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三辅黄图》卷二
史料五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最初只是城内很小一部分。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取决于它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史料六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史料七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三、教师警语----辨伪存真
1、中国古代城市自周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自宋至明清城市的经济职能不断增加,尤其是明清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2、明清时期出现雇佣关系后,劳动力也成了一种商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一些工商业市镇(如清代苏州、汉白等市镇),商帮也陆续形成,但全国性商业中心的形成应该在两汉时期,不能作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与政策
一、基础层-----按纲索骥
1、三大土地制度
2、三大经济政策
二、深化层-----史料研读
史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大田》
史料二
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汉书·武帝本纪》
史料三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史料四
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32
史料五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三、教师警语---辨伪存真
1、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属生产关系范畴;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取决于生产力因素的变化。因而,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时期商鞅的“废井田,开阡陌”,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海禁不等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中外贸易被限制在固定贸易场所---十三行。
3、明代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滋长的新的生产关系,它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生产关系开始走向衰落。但由于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它又是稀疏弱小的,长期处于萌芽状态,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无法冲破封建主义的坚硬外壳,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