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设计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教学设计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8 17:3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
1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巴黎和会的概况、性质;五四运动的爆发、口号、发展及结果;五四精神的内涵;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二)能力和方法
1、
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结合五四运动的相关史料,培养学生从历史史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五四运动的背景中,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国情,体会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逐步形成对国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学习,对五四运动作出价值判断,由此感受到民族精神的觉醒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由此培养爱国情怀,并使之认识到五四精神也是当代青年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应该弘扬的精神。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五四精神
难点:理解为什么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五四爱国运动
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播放中国共青团团歌《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老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歌曲吗 好一曲激情澎湃的青春之歌。大家都应该知道青年节在五月四日,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时间吗 中国共青团团歌里为什么要写上:“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这一天,青年学子带头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即五四爱国运动。那么五四运动一场怎样的运动呢 它为什么会发生呢 它体现了什么精神呢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回顾这段青春燃烧的历史吧!
(二)新课探究:
一、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教师首先放映电影资料剪辑《五四运动》,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相关内容和以前所学知识回答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下面几段材料:
材料一:军阀扩充军队数目:1914年全国陆军45万多人;1918年85万多人。
材料二:对人民的压榨:1912~1919年田赋增加了7倍;盐税、烟税、酒税增加了3倍,印花税增加了6倍。
材料三:1916~1919年5月北洋政府共借外债100多次,债权国包括:日、美、英、法、德、俄、比、荷等国,以中国的银行、矿山、交通、税收、国库券、期货为担保。
材料四:据统计1913日本在华投资总和4.9亿日元;1914年输华货值1.6亿日元,1919年增至4.47亿日元;美国对华贸易额从1913年0.35亿海关两增至1919年1.08亿海关两。
材料五:日本首相寺内称:在他任期内1916~1918年日本对华借款3倍于前,日本在华权利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条。
回答: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 一战期间仍加紧对华侵略的是哪两个帝国主义国家 控制段祺瑞政府以图实现其独霸中国目的的是哪一国
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出如下内容:随着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革命运动的爆发不可避免。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
关于“巴黎和会无理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建议教师首先简单提问学生:巴黎和会召开的时间、背景、目的是什么 然后向学生展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
最后介绍巴黎和会对于中国政府的正义要求予以拒绝,此时教师出示材料: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决议案。
关于“五四运动的爆发、发展和初步胜利”,建议教师首先依据教材小字部分向学生介绍5月2~3日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最后由学生分析五四爱国运动前后两个阶段各自的特点(从运动中心、领导阶级、运动主力、最终成果等方面考虑),教师做出相应补充。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失败,分析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然后教师依据教材做出以下补充分析:
第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五四”运动过程中,青年学生喊出了“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并且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比较以前的革命,在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中更坚决、更坚强。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五四”运动过程中,在上海工人罢工声援学生爱国运动后,全国的斗争形成新的高潮,正是工人阶级的巨大作用,迫使北洋军阀政府让步,“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第二、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五四”运动过程中,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尤其是工业相对集中的城市都爆发了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参预的群众超过历次革命,人们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空前的联合。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选择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为振兴中华的革命理论,并为之积极行动。第四、“五四”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并成为当时社会主义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总括上述,“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有新的生产力、新的革命力量——工人阶级,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中国革命较之以前的革命,由于这些新的因素,进入到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