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教学目标
1.记住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代表人物及论著;2.记住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学情分析
从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八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理上,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八年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同时,我校学生理论知识比较薄弱,但思维活跃,课堂敢于发言,素质整体上呈现多层次的特点。
3重点难点
难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
重点分析:(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
(2) 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小组展示 课堂练习
一.自主学习
预习课本P48—51页 并看插图,完成以下问题: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陈独秀: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并发表一文,提出“”与“”两面大旗,公开向传统的封建思想挑战。
3.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等文章。
4.蔡元培:1917年1月,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聘请、、等人到北大任教,壮大了新文化运动的阵容。
5.胡适:1917年,发表《》,提倡白话文,把文学革命推向高潮。
6.鲁迅:1918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揭 露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还发表了《》《》等小说,对文学革命作出了贡献。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扮演一个作家,齐读他的作品,主张及贡献;(要求整齐,声音洪亮,无错)第5题:文言文PK白话文
二.合作探究
1.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意义?
小组展示:1.以小组为单位举例分析内容
2.小组齐读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三.课堂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课件15张PPT。
1.记住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代表人物及论著;
2.记住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重点)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难点)
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尊孔复古逆流矛盾激化
两不相容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一、背景陈独秀、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青年杂志》第二期开始改名为《新青年》。 2.兴起的标志:(2)代表人物: 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等文章,鼓励青年追求进步顽强奋斗 李大钊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辜鸿铭 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出任北大教授,壮大了新文化运动阵营(2)代表人物:(2)代表人物: 胡适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议》,提倡白话文文言文PK白话文他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曾在桌子上刻字却是为养成好习惯阿Q,祥林嫂,润土和孔乙己都是他笔下鲜活的人物,又那么的可悲鲁迅《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时 间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旗 帜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
运动兴起的标志1.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有什么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
提倡民主 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⒈进步性 促进民众觉醒
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⒉局限性:否定一切中国文化
肯定一切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开始标志:旗帜:
主要阵地:
代表人物:
内容
意义:1915年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 前期:
后期:“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新青年》杂志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
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
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