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八年级语文教学课件 第二十课
落日的幻觉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教学重难点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激情导入 【课题解析】
“幻觉”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而早晨日出,傍晚日落,这都是我们平时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怎么会出现“幻觉”呢?题目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吸引人们跟随作者去探寻其中蕴含的一些科学道理。自主预习 【走近作者】
黄天祥,记者,科普作家。在《北京晚报》工作多年,主编的《生活中来》,广泛征集了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实用价值很高,使用起来方便有效,倍受读者欢迎,被誉为“不见面的家庭医生”“生活中的良师益友”。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字词梳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衰减(shuāi) 尘埃(āi) 吟咏(yín)
奄奄(yǎn) 聒噪(guō) 绮丽(qǐ)
坠落(zhuì) 绚丽(xuàn) 日薄(bó)西山自主预习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自主预习3.根据所给意思写出相应词语。
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习以为常)
鲜艳美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绮丽)
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变化多端)
比喻人到老年或事物衰微,接近灭亡。(日薄西山)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气息奄奄)自主预习4.文本初读,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这篇课文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2)理清文章结构:
【交流点拨】一部分(1~3):对比人们对待日出和落日的感情态度,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
二部分(4~7):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自主预习合作探究1.第1段引用古诗推测人们心理的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交流点拨】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亮的亮弧,在暗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合作探究3.读第4~7段,说说课文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完成下列表格。 合作探究4.再读课文4~7段,思考在这一部分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交流点拨】(1)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2)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地说明由于幻觉,人们看到黄昏的太阳远大于中午的太阳,把黄昏的太阳比作巨大的玉盘,形象说明黄昏太阳的巨大形状。迁移拓展 学习本文,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审美世界和科学世界的不同。 本文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这篇文章对日落产生的自然景象缘于幻觉以及产生幻觉的原因的说明,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引导学生要用心去感知身边的世界,培养学生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课堂小结尝试完成作业。反馈训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