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http: / / www. / zhishi / _blank )目标
西晋短期统一,八王之乱;少数民族的内迁和西晋的灭亡;人口大迁徙。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史实的能力。
2.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人口大规模迁徙。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客观上推动了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讲清其中的辩证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2.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其他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西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各族人民在进一步交往中,加深了了解,加强了联系。
3.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有多种矛盾冲突的因素,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却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历史教训提示我们,无论治理国家,还是管理小家,都应居安思危,切不可放纵奢侈。
教学要点
一、西晋的统一
1.司马氏势力的发展
2.魏灭蜀
3.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和统一全国
二、八王之乱
1.大封皇族与封王掌握实权
2.社会上层的腐败
3.八王之乱的过程与后果
三、各族内迁与西晋灭亡
1.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2.西晋统治者压迫内迁各族
3.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和西晋的灭亡
四、人口大迁徙
1.人口迁徙的原因
2.人口迁徙的方向
3.人口迁徙的影响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八王之乱。
本课难点:各族内迁,人口大迁徙。
二、在讲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讲过的内容,特别要强调曹魏推广屯田制,重视水利建设,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然后逐渐导入新课。
三、“西晋的统一”一目,先要讲述魏自曹丕之后,司马懿父子逐渐控制魏国军政大权的情况。司马氏掌权大体上分三个发展时期:司马懿时期,司马师、司马昭时期,司马炎时期。文中小字和插图生动说明了司马氏父子奸诈,可指导学生阅读,但不作要求。然后再讲西晋短期统一。讲前应准备好地图《西晋的疆域》,在这里主要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西晋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二是西晋统一的过程。在第一个问题里,最主要的是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迅速,财力充足,逐渐超过南方。与此同时,南方的吴、蜀两国因为统治者的日益腐朽,国力却日趋衰落。另外,从客观上讲,统一也是符合历史发展总趋势和人民愿望的。在第二个问题里,应强调统一过程是分三步完成的:一是魏灭蜀,二是废魏帝建西晋,三是西晋灭吴。魏为什么首先灭蜀 主要是蜀自诸葛亮死后,与东吴关系破裂,后主刘禅昏庸,国政混乱,是魏下手的最好时机。这里应注意向学生强调指出,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不是曹魏,而是司马炎建立的西晋。西晋建立265年、西晋灭吴280年这两个年代以及西晋的都城洛阳都应让学生记忆。应强调西晋建立是265年,统一是280年。
四、“八王之乱”一目,内容相当重要。应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大封同姓王,并使封王拥有军、政、财实权,留下动乱隐患。晋武帝统一南北后,并非不想巩固这种统一,而是采取的措施不当。本来,曹魏承两汉以来削弱诸侯王的趋势,虽因循汉制,封建同姓王侯,但均为虚封,“皆使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于匹夫。悬隔千里之外,无朝聘之仪,邻国无会同之制。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因此在地方上,宗室毫无屏藩的势力。晋武帝惩诫曹魏之以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并让他们享有优厚的田租户调收入。后来,晋武帝裁撤州郡兵,却让封王们“移封就镇”,并逐渐拥有武装,势力越来越大,给日后的动乱埋下隐患。②社会风气败坏,君臣上下贪婪腐化,是导致动乱的社会深层原因。③晋武帝选嗣失误,加剧了动乱爆发的可能性。④八王之乱的直接后果,是西晋迅速衰落。本目有关八王之乱的细节描述,仅供学生自行阅读,不必过多解释。《晋书·武帝纪》关于分封诸王的记载(书影),教师可视学生水平做灵活处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2)
知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http: / / www. / zhishi / _blank )归纳
l.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渐衰落。诸葛亮死后,蜀国朝政混乱,魏国乘机灭掉蜀国。265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代魏,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统一南北。
2.晋武帝为巩固统治,大封皇族为王,并让封王在各地掌握实权,他们昏庸贪婪,奢侈腐化堕落。晋惠帝统治期间,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混战十几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经历这场战乱,西晋逐渐衰落。
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汉族统治者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将他们掠卖为奴婢,长期实行奴役和剥削政策。西、北各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西晋末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称帝,进攻西晋,316年,西晋灭亡。
4.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为了生存,中原人民开始向南迁徙。“八王之战”的破坏,以及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从而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
学法建议
要掌握本课知识,需要掌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正确分析西晋灭亡的社会历史原因。
晋武帝从自己称帝代魏的历史根源中得出教训:要巩固统治,防止外姓大臣专权,必须先确立司马氏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因而,他大封皇族,使皇族封王掌握大量的地方实权,造成了封王专权、中央统治不力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是导致社会腐败、战乱发生的祸根,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原因之一。皇族和豪贵昏庸贪婪,奢侈腐化,社会上层腐败,不顾民间疾苦,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社会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南迁,也是西晋衰落以至灭亡的重要原因。长期的奴役和剥削少数民族的民族政策,使得少数民族不断起兵反抗,这是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2.正确认识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历史原因和历史影响。
西晋末年人口大迁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因而导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另一方面,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战争持续十几年,严重破坏社会生产。与此同时,西北各族人民为了反抗西晋汉族统治者的民族奴役和剥削政策,不断起兵反抗,战争连绵不断。中原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不得不大举南迁,寻找生存之地,从而引发大规模的移民潮。
虽然西晋末年的人口大迁徙,是社会动乱的结果,但它却客观上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技术带入迁入地区,并使这些先进的科技、文化得到迅速传播;从而有利于迁入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对后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潜能开发
[例1]“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写的是“五胡”中的哪一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内的美好风光( )
A.鲜卑族 B.羯族 C.匈奴族 D.羌族
思路分析
这是一道理解式的选择题,它给出了描绘我国北方大草原风光的诗句,反映了北方草原辽远壮阔的美好风光和游牧生活。选项中,“五胡”的四个少数民族都与放牧有关,但五胡的统治区域方向却有不同,只有匈奴族居北方大草原,又以游牧为显著特征,因此,诗句反映的是匈奴统治区域内的蒙古大草原的美好风光。
[答案]C
思维诊断
材料式理解题是历史测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学生往往会无法理解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知识信息而产生思维障碍。
排除障碍的办法是:
(1)分析材料的内容,找出其包含的历史知识。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题干与题支的内在的联系。
(3)除同存异,力图从选项之间的不同特点出发,寻求最能与题干中提供的历史信息相吻合的选项。
[例2]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根本原因是( )
A.
封王各自为政,社会上层非常腐败
B.
封王争权夺利,连年混战
C.
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匈奴入侵,攻灭西晋
思路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试题要求分析西晋经历短暂统一后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很有现实意义。上述四个选项都与西晋的灭亡有很大的关系,但从四个选项中要找出根本原因,就必须对四个选项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层的分析。经过分析得出:致使封王争权夺利,连年混战,经济衰退,以致国力逐渐衰退,被匈奴所灭,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封王各自为政,社会上层极其腐败,因而得出正确答案是A。
[答案]A
思维诊断
解答这类题时,容易误选B项。这是因为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众多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往往不能区分根本性的原因与其他原因的关系而产生思维障碍。
排除障碍的办法是要认识到以下几点:
(1)直接原因是导致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表象原因。
(2)重要原因是导致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原因。
(3)根本原因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具有决定性、终极性作用的原因。其他原因往往是根本原因作用的一种结果的表现形式。
(4)准确把握历史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智能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西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懿 B.司马昭 C.司马炎 D.司马睿
2.标志着西晋实现南北统一的历史事件是( )
A.灭蜀 B.西晋定都洛阳 C.灭吴 D.西晋迁都长安
3.标志着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是( )
A.晋武帝封王 B.“八王之乱”
C.“五胡”内迁 D.匈奴起兵攻晋
4.西晋末年,进攻西晋,并于316年灭亡西晋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族 B.匈奴族 C.氏族 D.羌族
5.西晋末年,人口迁徙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中原水利失修 B.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
C.战乱不止,人们迁出战乱区 D.传播中原文化,促进共同发展
6.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出现在( )
A.东汉末年 B.三国末年 C.西晋初年 D.西晋末年
二、材料分析题
7.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高潮。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发生在什么时期
②这种历史现象有何影响
三、问答题
8.西晋为什么会迅速灭亡
综合能力训练
一、综合题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西晋初年,内迁各族人数达几百万。”
①造成少数民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当时的汉族统治者对内迁各族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7
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3)
大家知道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氏,司马氏是在曹魏时期发展起来的,他们是代表世家大族的一个势力,历经三代,从司马懿到司马昭再到司马炎。到司马炎时代,就像曹丕代汉一样,他通过禅让的方式取得了政权,司马炎就是西晋的开国皇帝,被称为晋武帝。晋武帝建立西晋以后,不久就发动了灭吴的战争,在280年的时候完成统一。但是这个统一持续时间是不长的,不过十几年的时期,所以我们称西晋是一个短暂的统一,或一个低层次的统一。为什么,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些情况来看。
首先西晋这个时代一上来就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就是统治集团的严重奢侈腐化。大家知道,一般来说一个新建的政权,一开始大多是统治者励精图治的,那为什么西晋的统治集团一上来就表现出严重的奢侈腐化呢 学者对此也从不同角度做了些分析,比如有的分析认为,说晋司马氏集团在曹魏时期,已经发展了十几年了,发展得时间比较长,而它本身是一个世家,代表世家大族集团,他们当政以后,他是从这个集团出身,而且从这个集团转为当了皇帝的,当了皇帝以后,对这样的一个集团是过于的优宠,满足他们对物质上的需求,这是一方面。再有这样一个集团掌握政权,他是通过禅让的方式,没有经过动荡,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礼,所以他们以前所保持的奢侈腐化的风气,也带到了西晋。有学者从文化上分析,认为玄学的这种风气也造成了他们不太重视精神上的追求,而更过于重视物质享受的。所以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分析,使我们理解西晋为什么一上来就表现出一个严重奢侈腐化的这么一个情况,而这个情况,我们从皇帝到大臣都可以看出来。
上面《晋书》就记载了皇帝的情况。时帝多内宠,平吴之后复纳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他当了皇帝以后,特别是平吴以后国家相对安定了,皇帝无所事事,晚上去哪儿睡觉都搞不清楚,坐着一个小车由羊拉着,走到哪儿算哪儿,那这些后宫的这些后妃们,为了能够让皇帝到自己这来休息,“宫人乃取竹叶插户,以盐汁洒地,而引帝车”,听说羊喜欢吃鲜的竹子,或者是喜欢喝有咸味儿的水,所以用这个来吸引皇帝,我们看皇帝就是这么一个无所事事的那么一个状态。那大臣也是一样。
这些材料实际上都是反映大臣们生活奢侈腐化的情况。一个是《何曾传》,“性豪奢,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每天这个饭钱达到一万钱这样的情况,还说什么呢,说“无下箸处”,没什么可吃的,不知道吃什么。到他的儿子何绍这儿,“亦有父风,衣裘服玩,新故巨积,食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为限”,比他父亲还翻了一倍。这就是当时的统治者,他们的生活状态,下面这个故事大家就更熟悉了,是石崇、王恺斗富的故事。《晋书·傅咸传》里就讲,说“奢侈之费,甚于天灾,今者土广人稀而患不足,由于奢也”。就现在整个社会的情况,社会贫穷的情况不是由于天灾,而是由于什么呢,就是由于这些统治者的奢侈无度所造成的,这是他们生活。
这对政治的影响也是很坏的,反映在哪里呢,就是一个买官鬻爵的盛行。我们看这两条材料,一个是王沈的《释时论》,一个是鲁褒的《钱神论》都谈到类似的问题。王沈就讲到说,“京邑翼翼,群士千亿,奔集势门,求官买职,童仆窥其车乘,阍寺相其服饰,亲客阴参于靖室,疏宾徙倚于门侧”。就是这些人都到京城来干吗,来买官,大家知道,腐败的一个很严重的情况就是买官鬻爵,为什么,他买来的官,一定要通过不合理的方式把这钱给收回来
对不对,所以说这个官职的买卖,是腐败的一个很严重的程度的表现。西晋初年就表现出这样的情况。再有就是当时社会风气对钱的重视,大家都知道,现在钱有一个别称,称为孔方兄,这哪儿来呢,实际上就是西晋这儿来的。鲁褒《钱神论》就说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对钱的追求,对钱的重视。这种风气反映在政治上,这些当官的都是一个放纵的态度,不问政事,所以造成西晋初年,政治上是比较萎靡不振、比较混乱的这样一个状况,这是一点,造成西晋速亡的一点,就是西晋初期整个统治集团是一个奢侈、腐朽的状态,萎靡不振的状态。
第二点是从西晋的制度角度来看的,西晋的分封和宗王出镇制度,造成了西晋的一个动荡。为什么会有分封,大家知道分封是西周以来一个古老的传统,秦废分封立郡县,到了西汉初期重新实行分封,但分封造成了一些问题,后来花了很长时间去解决.那么为什么西晋又重拾分封,因为当时有人提出来,为什么曹魏代东汉/而司马氏代曹魏都很顺利的就进行了呢,就是因为没有宗室来保卫皇权,所以造成权臣对皇权的威胁,从历史的经验来总结,所以就提出来要以宗室巩卫皇权,就分封了。
西晋分封了宗室27王,但这种分封请大家注意,它跟西周的分封或者跟西汉初期的分封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首先这分封的宗室27王,他“不之国”,什么叫“不之国”呢,就不去他的封国来实际的控制,他是住在京城的,不实际的控制封地,再有封地的租税也并不全归他掌握,他只能够获得封地租税的三分之一,所以这个王国的力量是不强的,而且它的地盘也不大,不过一郡之地。王国力量不强,又有人提出来说这样不行啊,说这样不能够达到宗室巩卫皇权的目的,于是提出新的建议,就是宗王出镇。在当时是州郡县三级,在重要的州设置都督,都督就相当于一个军区的司令,而这个都督是管一州或者几州的军队的,所以都督手握重兵,而且控制战略要地。宗王出镇,就是要让这些宗王去担任都督,也就是担任战略要地的军区司令,那么这样一来,宗王的势力就要大得多了。我们看这张图,就是西晋的八大都督区,由这些宗王出任都督。
大家注意这样一个现象,当宗室获得很大权力的时候,如果这个皇帝能力很强,宗室一般不会出什么问题,在晋武帝时期就如此,晋武帝就已经实行宗王出镇了,但这个时期社会或者政治上都是比较安定的,宗王并没有造成对皇权的威胁。但是情况如果发生变化,当皇帝能力不强的时候,掌握重权的宗王,就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甚至取而代之。当晋武帝司马炎去世之后,就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晋武帝司马炎290年去世,惠帝即位。惠帝呢,史料记载他是一个比较弱智的人,权力掌握在他的皇后贾南风的手里。皇后贾南风是一个有权力欲望的女人,在291年她就唆使楚王司马玮,杀掉了辅助大臣杨俊,以汝南王司马亮来辅助,发动了宫廷政变,几年以后,就唆使楚王司马玮,杀掉了汝南王司马亮,接着又以擅杀的罪名除掉了司马玮,权力掌握在她自己的手里面了。300年
赵王司马伦,他是掌握禁军的首领,又发动了政变,杀了贾后废了惠帝,第二年他自己当了皇帝。这样一来,就由宫廷政变演变为军阀混战了,因为大家看到,司马伦以这样的方式获得了皇权,掌握重兵的这些宗王们就纷纷起兵,加入了这场争夺皇权的混战当中,大家请看这张表格,所谓的八王之乱就是先后卷入,从宫廷政变到群雄混战的这么一个过程当中的这些宗王。
这些宗王我们看到,大多都是都督或者出镇的,就大多都是手握重兵的这些人,这就造成了西晋在晋武帝去世以后不久,就发生了一个军阀混战的情况,这给西晋的政权,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接下来我们看到,民族问题在西晋的灭亡当中也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主要就是民族内迁问题。之前我们谈到在东汉时期匈奴分南北以后,南匈奴就已经开始内迁了,分裂以后,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得到了东汉政府的允许,分散所部匈奴部众分居于五原、朔方等八郡之地,这是第一次大规模的向汉代中国境内的迁徙。西晋建立以后,塞外草原又遇到了自然灾害,遇到了旱灾,前后又有28万匈奴和其他的杂胡入塞降晋,晋处之内地与汉人杂居。就这时候,匈奴进入长城以南地区的数量越来越多了,有学者统计,在这个时期的陕西、山西一带,匈奴所占的比例是要超过汉人的,就说他入塞的数量和比例都是比较大的。
而这时候我们说有五胡入华,匈奴是第一,其他还有羯。羯族是在西晋时入塞的,主要分布在上党郡的武乡县,和汉人杂居。另外还有氐和羌,氐和羌有时候分不特别的清楚,所以我们共同来讲。西晋时氐、羌还有少数族的人口是占关中地区的一半,数量也是比较大的。匈奴、羯、氐、羌,是进入了长城以南地区的,另外还有没有进入长城一带的,是鲜卑。鲜卑是附塞而居,分布广泛,这就是所谓的五胡。五胡这时候有的已经进入了长城以南地区,有的是附塞而居。
五胡我们统称为游牧,但游牧和游牧,实际上是也有差别的。现在的学术研究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阶段,这里边给大家推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http: / / www. / zhishi / _blank )的是王明珂先生的一部著作《游牧者的选择》,这个书的一个特点就是对不同地区游牧类型作了区分,在区分基础之上做了更细致的研究。他说本书所要解答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为什么西北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是一个个分散的部落,出于森林草原地带的乌桓和鲜卑,在进入中原之前,大多集结为部落联盟,而蒙古草原游牧的匈奴,则能建立起其国家组织,就是说在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游牧民族,它的政治组织方式是有差异的。为什么这有差异呢,王明珂先生讲,主要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游牧经济。由于不同的游牧本身的经济形态不一样,所以它的政治形态也有差异,使我们对不同的这些民族可以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王明珂先生的这部《游牧者的选择》。
刚才谈到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有的已经进入中原地区,有的是附塞而居,这张示意图主要显示了北方少数族的分布和内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已经很多是进入内地了。那么进入内地以后,在中原发生八王之乱时期,这些诸王纷纷将这些少数民族势力纳入自己的政治势力当中,用他们来当兵作战。实际上这些势力有的是自己进入,有的是被拉入到这场混战当中的。在当时这么个情况下,实际上还有人提出来所谓的“徙戎疏”、“徙戎论”,提出来的目的是什么呢,实际上是,他们的说法是差不太多的,就认为当时在进入内地的这些非汉族势力越来越大了,他们容易引起混乱,所以希望把他们迁到原来的地方去。但实际上这样的建议在当时是不可能实行的,特别是到了八王之乱以后,八王之乱以后我们看看这张图,就是这些不同民族的势力纷纷起兵。刘渊是匈奴的贵族,304年在离石起兵,而且建立了国号汉,永嘉四年死了以后刘聪即位,到316年破长安,俘虏了愍帝,西晋灭亡。也就是西晋灭亡,就是在八王之乱的背景之下少数族参战,参与到西晋政争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一个事件,最终西晋是灭亡于匈奴之手的。所以我们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它的瓦解是跟民族问题直接相关的。
而永嘉之乱造成了很大的一个影响就是人口的迁徙,这种迁徙一方面是刚才我们谈的非汉族人口进入中原地区,但更多的是为了逃避战乱中原汉人纷纷外迁,由于南方基本上安定,而且特别是以后我们谈的,司马睿在东晋建立了所谓正统,吸引了最大多数的移民。这一时期的移民,他的绝对数量和移民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这个是葛剑雄先生在他的《简明中国移民史》中下的一个论断,这个论断我觉得是很有道理的。而移民问题也是在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角度。
总结一下,东汉以及西晋分裂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东汉分裂的重要因素是豪强士族与中央集权的矛盾;西晋瓦解的重要因素就是民族问题。豪强士族问题和民族问题,是造成东汉和西晋由统一走向分裂的两个重要的因素,而同时这两个因素也是使分裂局面得以维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只有当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之时才能够再次回到统一,这个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谈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