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人教必修3
第6单元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895年1月,孙中山从美国回到香港发展组织,他的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以及杨衢云、黄咏商等都成为其组织的骨干。这里的“组织”是指
A.兴中会
B.同盟会
C.中国国民党
D.中国共产党
2.革命派人士陈少白在描述19世纪80年代孙中山的思想时指出:“孙先生学医,后坚决排满,于共和制度尚有出入,与衙云交。既莫逆,衢云则非造成民国不可。”这反映出
A.孙中山反对革命
B.孙中山革命思想尚未成型
C.同盟会内部矛盾重重
D.革命派对广州起义分歧严重
3.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4.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与维新派兴民权思想最大的不同之处是
A.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B.国家的阶级实质不同
C.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不同
D.要不要推翻清政府
5.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A.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B.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D.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6.“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7.1907年,呼吁“有仁者起,仗太平(天国)之所志”;1912年4月,孙中山指出:“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促成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认识变化的因素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B.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C.中华民国的建立D.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
8.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遵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说明
A.孙中山对民主执着追求
B.袁世凯得到人民的认可
C.中国社会发展出现倒退
D.民主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9.孙中山在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身处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并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材料表明
A.孙中山深受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影响
B.不断失败导致孙中山转向马克思主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只是权宜之计
D.孙中山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
10.1924年孙中山指出:“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与孙中山这一思想联系最紧密的事件是
A.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成立,孙中山准备与之合作
C.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国共开始第一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接受民生主义主张,开展土地革命
11.1925年,《纽约时报》特派记者警告说:“激进党”(国民党)决心废除“所有外国特殊地位、特权和治外法权。”据此可知,当时国民党的“激进”的表现是
A.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重新解释民族主义
C.极力破坏国共合作
D.彻底实现民生主义
12.有学者认为:“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已超越了满汉他我之辩,而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下列最能反映该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同盟会的成立B.武昌起义
C.颁布《临时约法》D.国民革命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
材料二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而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美国学者卡尔顿 海斯指出:(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2)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的新内容。
(2)根据材料二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述卡尔顿 海斯提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证明其观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中国应当设法避免出现资本主义社会那种贫富不均,防之道为何?即凡天然之富源,如煤、铁、水力、矿油等,及社会之恩惠,如城市之土地、交通之要点等,与夫一切垄断性质之事业,悉当归国家经营,以所获利益,归之国家公用。核定地价,平均地权,按价征稅,价重者税也重,而价轻者税也轻,得享平均之利益,至公平也。中国乃是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
——据《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4年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表示:“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铁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这里节制的“资本”即指私人资本、也指外来资本,最重要的目的是发展国家资本。孙中山节制资本,仍然是为了保障多数人的权益,发展国家资本,让全国人民得益。
——摘编自冯洁《“科学社会主义”概念在中国近代的发展脉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主张实行民生主义的依据及其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并分析其提出的原因。
人教必修3
第6单元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创立同盟会,故选A项,不选BCD三项。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结束】
2.【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孙中山主张排满,但与共和制度不完全相符;“衢云则非造成民国不可”的说法表明孙中山此时并没有坚决主张创立民国。这表明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尚未成型。故本题选B项,不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创立同盟会,故不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广州起义,不选D项。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结束】
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孙中山为了防止贫富悬殊,提出了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的主张,故选C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没有解决贫富不均的内容,不选AB两项。孙中山的思想具有民本主义要义,但他没有提出民本主义,不选D项。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结束】
4.【答案】C
【解析】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都主张兴民权、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革命派提出的民权主义的含义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新派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两者最大的不同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不同,故选C。他们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不选AB两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属于民族主义的内容,不选D项。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结束】
5.【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推翻满清——夺取政权;二是建设共和,铲除做皇帝的思想——建设政权,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上的愿望,不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民民族独立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不选CD两项。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结束】
6.【答案】A
【解析】根据“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分析,这段话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思想”,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不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和前提,不选CD两项。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中的民本思想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结束】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A项发生于鸦片战争后,B项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D项发生于1905年,均早于题目中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认识变化的时间“1912年”,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1912年......孙中山指出:‘太平天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体现了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主张继续进行政治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政体的主张,故选C项。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实践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结束】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可知,孙中山是真正为中国民主谋福利的,故选A项。袁世凯是篡夺革命果实,没有得到人民的认可,不选B项。“中国社会发展出现倒退”的说法与史实不符,不选C项。民主革命的认识此时尚未完成,不选D项。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实践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结束】
9.【答案】D
【解析】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要把中国建成他心目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表明孙中山吸收了世界先进思想并试图运用到救亡图存的革命实践中,选D项。当时俄国还没有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不选A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没有转向马克思主义,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也不是权宜之计,不选BC两项。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对世界先进思想的吸收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结束】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孙中山指出民生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好朋友”关系。1924年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接受中共主张。这与题干中孙中山肯定共产主义相符,故选C项。孙中山指导辛亥革命的是三民主义,不是重新解释后的三民主义,不选A项。中共成立于1921年,而材料涉及思想是在1924年提出,不选B项。中共开展土地革命是在1927―1936年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的做法与民生主义主张截然不同,不选D项。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结束】
11.【答案】B
【解析】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此主张与题干中的反帝内容吻合,故选B项。1925年,国民党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表现,不选A项。1925年,国民党没有破坏国共合作,不选C项。实现民生主义与题干中的反帝内容不符,不选D项。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结束】
12.【答案】D
【解析】以新三民主义为旗帜的国民革命是以打到军阀、反对帝国主义为主要目标的,与题干中“超越了满汉他我之辩”“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相符合,选D项。同盟会成立时提出了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纲领,没有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不选A项。武昌起义是以推翻清朝统治为主要目的的,不符合“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不选B项。《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与“将重心放在抵抗帝国主义的诉求上”不符,不选C项。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结束】
13.【答案】(1)新内容:明确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扶持弱小民族,实行民族自治)。
(2)原因: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核心内容:民族主义是建设民族国家进程中的政治行动。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关键语句“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回答。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有中国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根据材料三中关键词语“建设民族国家”“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回答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典型史实即可。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题型】综合题
【难度】较难
【结束】
14.【答案】(1)依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但贫富悬殊较大,社会矛盾尖锐。
措施:国家控制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源和产业,收益归国家公用;核定地价,平均地权;振兴实业。
(2)思想:发展实业;节制资本。
原因:中国工业落后的现实;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孙中山在欧美的经历及与时俱进的精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经济思想
(1)第一小问“依据”由材料一中的信息“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富者极少,贫者极多”即可得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富强,但贫富悬殊较大,社会矛盾尖锐”的结论;第二小问“措施”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一切垄断性质之事业,悉当归国家经营……所获利益,归之国家公用”即可得出“国家控制有关国计民生的资源和产业,收益归国家公用”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核定地价,平均地权”即可得出“核定地价,平均地权”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振兴实业”即可得出“振兴实业”的结论。
(2)第一小问“经济思想”由材料二中的信息“节制资本”即可得出“节制资本”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发展国家资本”即可得出“发展实业”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结合相关所学可从中国工业落后的现实、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孙中山在欧美的经历及其与时俱进的精神等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