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时同步附带解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7.21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课时同步附带解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7.21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9 15:17:0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绝密★启用前
人教必修3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
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
C.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
2.《简明中国教育史》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某时期的教育现象:“红专学校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还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一现象反映了
A.建国初期,国家十分重视教育扫盲教育的开展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左倾错误扩展到教育界
C.“文革”期间,教育发展的停滞
D.1977年人们对恢复高考的迫切心理
3.建国后各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不同的时代特点,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
A.“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
4.1970—1976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这种办法
A.符合“双百”方针
B.符合“科教兴国”战略
C.降低了我国的国民素质
D.推动了高等教育繁荣
5.下文摘自某书局发行的教科书前言,据此判断该教科书出版时期为
二、无产阶级的新教材的编写,是一桩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我们正处在摸索和尝试的过程中,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我们殷切地期望各地革命委员会广泛征集革命的学生、革命的教员、革命的工人提出意见和批评。
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
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6.“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
A.学风淡化
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C.价值观扭曲
D.科学发展滞后
7.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考前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8.“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9.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A.1949―1956年,我国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开放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C.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
D.21世纪以来,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职业中学日益萎缩
10.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以下有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是
A.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实施“211工程”计划
C.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
D.提出“双百”方针
11.下面图片反映的是正在安徽大学就读的苏明娟(《希望工程宣传画》中的“大眼睛”)2005年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苏明娟能接受教育主要得益于我国的
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C.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D.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
12.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表中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材料二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81和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二
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在教育平民化改革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有利政治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教育的主要成就。
(3)根据以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外国的教育发展给予现代中国教育的启示。
人教必修3
第7单元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从教育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不选A项。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没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不选B项。D项是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不选D项。人民教育是其性质,为国家建设服务是其目的,故选C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国初期的教育
【难度】一般
【答案】
2.B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关键信息“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的指标”“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这体现出了高指标、浮夸风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教育界也受到了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故B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国初期的教育
【难度】一般
【答案】
3.B
【解析】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与“文化大革命”时期不符,不选A项。“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很多师生都被卷入“扫四旧”批走资派活动中,“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符合“文革”时期的教育方针,故选B项。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为重点表明这一方针是为工业化服务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所以这一方针与一五计划相符,与“文化大革命”不符,不选C项。“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指的是建国前国民党实行的落后的教育方针。肃清这一方针是建国初面临的重要任务,不选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国初期的教育
【难度】一般
【答案】
4.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高考制度的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高等院校招生不需要文化课考试,这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革”时期的教育
【难度】较易
【答案】
5.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无产阶级”“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新事业”“革命委员会””可以判断是文革时期的教科书,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革”时期的教育
【难度】较易
【答案】
6.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解读题干要求:带来的“最大问题”,亦即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项“价值观扭曲”,最为核心。只要价值观出问题了,整个社会、国家许多领域都要出问题,从而排除ABD三项。故本题选C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 “文革”时期的教育
【难度】一般
【答案】
7.A
【解析】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是在1977年冬。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于1995年宣布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始于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的公开发表,故选A项。BCD三项时间不符合题意,不选BCD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
【难度】一般
【答案】
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就自告奉勇抓教育,在教育战线的重要决策是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由于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我国出现“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情景,故选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12月,与材料“1978年春天”不符,不选A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改革开放提出以后,不选C项。实施“211工程”计划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不选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恢复高考
【难度】一般
【答案】
9.C
【解析】1956年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尚未形成,不选A项。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是在90年代以后,而不是在改革开放后,不选B项。1995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教育的全面发展,符合材料信息,故选C项。按照表格材料,进入21世纪后,职业教育继续发展,不选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战略
【难度】一般
【答案】
1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阐述的是对高端人才的培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为了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故选B项。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与材料“杰出人才”不一致,不选A项。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不利于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不选C项。“双百”方针的提出有利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而材料强调的是大学教育中杰出人才的培养,不选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
【难度】一般
【答案】
11.D
【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与此关系不大,不选A项。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文革时期的,不选B项。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主要是重点建设一批大学,与此关系不大,不选C项。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教育投资体制,是“希望工程”的资金筹措方式,她完成学业主要依靠国家和社会两部分经费,故选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 普及义务教育
【难度】一般
【答案】
12.D
【解析】解读上表可得知,我国高等教育不是在短期内实现了普及目标,不选A项。录取率与经济的关系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曲折性都无法体现,不选BC两项。我国高考录取率由4.8%提升到72.3%,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教育逐渐面向大众,表明我国教育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发展转化,故选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
【难度】一般
二、非选择题
【答案】
13.
(1)政法系科在校生急剧下降,严重削弱人文社会学科;偏重工科,创建了许多专业工学院等。
(2)背景:政治上,人民政府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从列强手中收回了教育事业的自主权;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计划经济体制即将展开,需要大量工业建设人才;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思想;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方针。
影响: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偏重工科削弱了人文社会学科;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阻断了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可能性。
【解析】(1)调整的特点,从材料一数字变化可知,政法系科的变化情况是调整后在校生比例急剧下降,而理工科在校生比例则呈现上升趋势,以及在调整后产生许多专门院校。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时间信息联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时代背景与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外交和思想等四个方面归纳背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可知人才培养虽然推动了国家经济建设,但是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不足,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国初期的教育
【难度】较难
【答案】
14.
(1)特点:由政府主导;普及免费教育;立法强制执行。原因:政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推动,代议民主制得到发展。经济:两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
(2)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招生人数的极大提高,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1世纪初,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3)启示:重视教育立法,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机制,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根据社会需要调整教育政策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即可归纳法国在教育平民化改革方面的特点。至于原因,结合1881和1882年,及所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两次工业革命知识即可分析得出这些特点的有利政治经济因素。
(2)据材料二可知,1949年到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现代中国教育的主要成就: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招生人数的极大提高,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1世纪初,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3)注意结合材料,可从教育立法、教育体系的完善及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等方面归纳总结。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的成就
【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