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时同步附带解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课时同步附带解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9 15:2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人教必修3
第1单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原创)汉初政策上用黄老思想,与民休息,但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汉承秦制”,“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民间陋俗犹存,卑劣嚣顽,好勇斗狠,欺上惘下,“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这表明
A.时代需要统治思想变革
B.儒学的发展已趋于停滞
C.汉初社会经济日益凋敝
D.法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汉初奉行黄老思想,但无法解决民间陋俗犹存的问题。这说明时代需要汉朝统治者变革统治思想,变“无为”为“有为”,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经济状况,不选BC两项。“法家思想居于统治地位”与史实不符,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初社会状况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2.(改编)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一言论的意义在于
A.论证天人感应学说
B.论证君权神授学说
C.阐明思想统一的必要性
D.阐明加强刑罚的重要性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淮阴中学高一下期末历史试卷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学说,不选AB两项。加强刑罚,崇尚法治,属于法家思想,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建议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3.(名校)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祇
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南株洲二中高二上第四次月考历史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材料中引用的《五经通义》中提到“天命以为王”,就是要以天命来神化君权,所以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借封禅神化君权,维护统治;炫耀文治武功、祭祀天地神祇、报答天地之恩等用意仍然是为神化君权,以巩固统治为目的,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 “君权神授”思想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4.(名校)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来源】2015-2016学年内蒙古巴彦淖尔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礼入法,以礼入俗”,故不选AC两项。B项中“人性本恶”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天生民性,有善质”不符,故不选B项。题目中的信息“天生民性,有善质”、“立王......此天意也”分别体现了“人性本善”和“君权神授”的理念,故本题应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5.(原创)董仲舒指出:“故圣者法天,贤者法圣,此其大数也;得大数而治,失大数而乱,此治乱之分也”。这表明他认为
A.民心向背是统治成败的关键B.臣民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C.“三纲五常”是治国的原则D.君权“神授”不受约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表述可知,在董仲舒看来,天为万物之本,圣人之所以能成圣,在于其法天,而贤者之所以能得其贤在于法圣,所以尊天法天应为天下大治之本。这表明董仲舒把统治者的意志看作是天的意志的反映,进而需要臣民服从,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心向背、“三纲五常”,不选AC两项。在当时,君权“神授”,所受约束较小,但不是不受约束。如,君权仍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约束:天降灾异警醒统治者改变恶政。故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天人感应”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6.(名校)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这表明汉代
A.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
C.天人感应思想得以巩固
D.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
【来源】2016届山西晋城市高三下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答案】D
【解析】汉代皇帝大都以“孝”为谥号,表明当时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以巩固统治,故选D项。宗法观念是指等级观念、继承规则、宗族法规等,与材料显然不体现,不选A项。材料主题反映的是皇帝谥号而没有反映出社会伦理问题,不选B项。天人感应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影响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7.(原创)董仲舒认为,君、父、夫属阳,臣、子、妻属阴,阳位于阴之上。这一理论
A.有助于建立封建统治秩序B.导致汉代思想文化趋于停滞
C.是“天人感应”学说的基础
D.提高了汉代法家思想的地位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董仲舒认为君高于臣、父高于子、夫高于妻,这就确立了不可僭越的等级秩序,故选A项。董仲舒的理论本身就是儒学的新发展,不选B项。材料是运用阴阳理论解释君臣、父子、夫妻的关系,并不是为“天人感应”学说的奠定基础,不选C项。“提高了汉代法家思想的地位”与史实不符,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纲五常”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8.(名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思想核心
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来源】2016届陕西渭南高三上期教学质检历史试卷
【答案】A
【解析】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上的大一统,是封建思想专制的体现,这反映了法家的思想专制的主张,故选A项。董仲舒新儒学吸收法家、道家等学说,但不能说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不选B项。董仲舒新儒学是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没有失去先秦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不选C项。D项错在“全面吸收”的说法,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法家、儒家思想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9.(改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积极历史意义在于
A.宰相权力日益受到限制
B.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C.其他思想学派遭到禁绝
D.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未变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厦门湖滨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答案】B
【解析】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宰相权力,不选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但其他思想学派并未被禁绝,不选C项。秦朝推崇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受到打压,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10.(名校)《汉书》记载,宣帝曾训斥太子与儒生关系过于密切:“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宣帝的“自有制度”实质是
A.仁政爱民
B.无为而治
C.严刑峻法
D.儒表法里
【来源】2015-2016学年福建福州格致中学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周政”是指西周通过礼乐制度,维护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以巩固自己的统治。材料中“霸道”是指法家思想,“王道”是指儒家思想。自汉武帝之后,汉朝尊儒尚法,外儒内法,即儒表法里,故选D项,不选ABC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汉朝外儒内法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11.(名校)我国古代有一本教孩子识字的书《急就篇》,列出了165个姓字,其中包括:程忠信、桓贤良、崔孝让、周千秋、邓万岁、师猛虎、冯汉强、焦灭胡等。上述姓字折射出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来源】2015-2016年江西九江一中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忠信”“贤良”“孝让”,以及“汉强”“灭胡”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姓名与汉代董仲舒的汉代儒学有关,故选B项,不选ACD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独尊儒术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12.(名校)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
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教育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
C.汉武帝确立了教育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教育的开创者
【来源】2015-2016学年湖北枣阳育才中学高一下开学考试历史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材料“中国两千年来……教育政策一直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对传统儒学的道德教化方面的重视,故选B项。A项的表述与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不符,不选A项。题目中未涉及汉武帝对教育内容的确立,不选C项。D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影响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材料二
传统的儒家政治,并非一无可取,在几千年与王权又联合有斗争的历史实践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以民意为依归、以天理为最高价值,以儒家士大夫为社会中坚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文化多元的土地上,持续了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根据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学教育的特点和目的。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汉代的有关史实,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是怎样“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
【答案】(1)特点:地方推荐;按等定职;目的:培养通经致用的人才,维护专制统治。
(2)影响:儒学教育的官方化。
(3)董仲舒发挥了儒家学说,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被汉武帝采纳,选官、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以巩固“大一统”的政治;而“天人感应”等主张对王权又具有一定制约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由地方学……申送……太学”、“……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可以从太学生源、学业结束后的不同去向等角度进行作答。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汉人谓之‘通经致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培养人才和维系专制统治的角度进行作答。
(2)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答出西汉太学设立的作用即可。
(3)第一问通过对“仁”和“礼”等相关知识的回顾,从道德修养、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常规角度作答即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需要从两者间的相互影响的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儒学成为正统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
14.(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人世间的“礼”并非自然、凭空产生的,既不是如孟子所想是从人的“善”本性中自然生成,也不是如苟子所言是上古圣人凭空独创,它其实是对应着上天的天理,是天行之理在人世的投射。因为天的运行有着自身的规律,人世的“礼”就是这规律的反映。“礼者,庶于仁,文、质而成体者也。”“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圣人序爵禄以自明。”“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三者皆亡,则民如麋鹿,各从其欲,家自为俗。
——摘编自《春秋繁露正义》(中华书局)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思想取得胜利”的含义。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在当时取得胜利的原因。
【来源】2015-2016学年重庆八中高二下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答案】
(1)特点: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关于“礼”的思想;强调“礼”是客观规律,必须遵循;把人世与天的运行结合起来,增加了神秘色彩。
(2)胜利含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原因:汉初经济的恢复发展,黄老之学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的需要;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董仲舒对先秦儒学的改造。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解读史料获取、整理信息的能力。特点需要根据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如,“既不是如孟子所想”、“也不是如苟子所言”反映的是董仲舒的思想与前辈有不同之处;董仲舒认为“礼”是“天行之理在人世的投射”,说明他特别强调“礼”的地位,人们必须遵循。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指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第二小问,依据所学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是指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组织答案时可从政治、思想角度回答。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