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时同步附带解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8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课时同步附带解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3.8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9 15:30: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人教必修3
第3单元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10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A.宋代战争时使用突火枪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2.史料记载某一发明“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它的价值十分显著:‘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要300张羊皮’”。材料提到的“发明”是指
A.印刷术
B.指南针
C.火药
D.造纸术
3.《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4.13世纪后期,阿拉伯书籍中有关“中国雪”的记载被翻译成拉丁文传入欧洲,(它)“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推动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中国雪”是指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5.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率领的军队在恒逻斯战役败于阿拉伯军,唐军的一些工匠被俘,他们将中国古代的一项发明传入阿拉伯。这项发明应是
A.造纸术
B.简仪
C.浑仪
D.活字印刷术
6.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发明之重要堪与媲美。”这里说的“发明”是指
A.火药
B.雕版印刷
C.活字印刷
D.装订书籍
7.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唐宋两代都由国家明令规定它为教科书。这里的“它”是指
A.《授时历》
B.《农政全书》
C.《农书》
D.《九章算术》
8.某专家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这说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特点是
A.重视理论B.重视实用
C.不求甚解D.具有理性
9.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应用赤道坐标系统来记述天体的方位了。而当时的希腊,仍是沿用巴比伦的黄道坐标系统,直到十六、七世纪以后,我国采用赤道坐标系统记述方位的方法,才传到欧洲,并沿用到现代。这体现了我国
A.农业生产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
B.部分天文学成就曾领先世界
C.天文历法成就长期领先世界
D.科学仪器结构简化且精度提高
10.贾思勰,生活在北魏时期的山东青州人,他用了11年时间撰写了著名的农书
A.《伤寒杂病论》
B.《农政全书》
C.《氾胜之书》
D.《齐民要术》
11.“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远在1300多年前,在一部中国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巨著是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授时历》
D.《农政全书》
12.东汉时,中医发现柳树皮可退烧止痛,而巴比伦、埃及、希腊在更早也有同样记载,但直至19世纪,欧洲科学家提纯柳树皮、绣线菊等得到水杨酸,才最终明了其原理,后又通过化学合成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解决了水杨酸严重伤胃的缺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中医曾长期领先欧洲医学
B.中医对发现阿司匹林具有重要启发作用
C.传统医学具有定性研究特征
D.近代医学重视通过理论研究而深入本质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13~14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郭守敬于1231年生于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县)。祖父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颇有名望的学者。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擅长水利技术。曾师从刘秉忠。刘秉忠精通经学和天文学,郭守敬在他那儿得到了很大的教益。
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领导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
7个观测站,东起朝鲜半岛,西至川滇扣河西走廊,北到西伯利亚,其测量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天文史上都是空前的,比西方进行同样的大地测量早了620年。
至元十七年(1280年),《授时历》告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精良的历法。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领导并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
——摘自陈美东《郭守敬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郭守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四海测验”的意义。
人教必修3
第3单元
第8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材料提到唐末已经出现了“发机飞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故选B项。材料记载的是唐代的史实,不选A项。材料与地理大发现和欧洲无关,不选CD两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难度】一般
2.【答案】D
【解析】“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要300张羊皮”反映了过去制作《圣经》耗材较大,而新材质纸的出现降低了羊皮纸的消耗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造纸术,使材料便宜易得。这种新技术传到欧洲降低了制作《圣经》的成本,故选D项。所以不选ABC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成就·造纸术
【难度】较易
3.【答案】D
【解析】《三国演义》是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而非历史文献,作为史学研究其可信度较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故本题选D项。其他三项说法都有错误,不选ABC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难度】较难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可知,“中国雪”导致骑士阶层的衰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因此“中国雪”指的是火药。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火药
【难度】较易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已经出现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在8世纪时,我国的造纸术已发展成熟,所以传入阿拉伯应该是中国的造纸术,故选A项。简仪、浑仪是元朝用来观测天文的仪器,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不选BC两项。活字印刷术在北宋才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科技成就·造纸术
【难度】一般
6.【答案】C
【解析】书籍的成本降低,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的迅速传播。结合所学可知,这项伟大发明应为从中国传入欧洲的活字印刷术,故选C项。火药与书籍价格下降无关,不选A项。11世纪中期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成为印刷术的一大变革,取代了雕版印刷术,不选B项。“装订书籍”与材料所述不符,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印刷术
【难度】一般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其所描述的是数学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材料所述的是《九章算术》。故选D项,不选ABC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科技成就·印刷术
【难度】较易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科技,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可知强调的是古代数学应该具有实用性,符合题意的是B项,ACD项不符合题意。
【难度】一般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所述,我国记述天体方位的研究领先世界,但不能表明所有天文历法均领先世界,故选B项,不选C项。A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AD两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天文学成就
【难度】一般
1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编纂的农书,故选D项。《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东汉末年张仲景编纂的中医著作,故不选A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编纂的农学著作,故不选B项。《汜胜之书》是西汉晚期农学家汜胜之编纂的农学著作,故不选C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农学著作
【难度】一般
11.【答案】A
【解析】由材料“1300多年前”、“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可以推断出此部著作应该在公元6世纪左右,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符合题意。所以选A项。《本草纲目》是药物学著作,故不选B项。《授时历》是我国元代的历法,不是农学著作,不选C项。《农政全书》著于16世纪时期,作者是明代徐光启,与达尔文所说的时间不符,故不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齐民要术》
【难度】一般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医学的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可知尽管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发现了柳树皮退烧止痛,但是到19世纪通过科学家理论研究才得以进一步的深入,可见近代医学注重理论研究,符合题意的是D项,ABC项不符合题意。
【难度】一般
13.【答案】(1)作用: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关系: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理论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新发展:创立温病学说。
实践效果: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3)相互作用: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解析】(1)本题考查印刷术的影响。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可知,印刷术的发展带来了学术的复兴和教育的繁荣。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该五路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占80%。 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由此可以看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呈正相关。
(2)本题考查明清医疗技术的发展。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可知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明清两代医学药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可知明清医学的新发展。第三小问,依据《泽县志续》和《相城小志》所载内容,可以看出温病学说的实践效果。
(3)本题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又反作用于技术,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以此为核心作出合理回答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印刷术、医学
【难度】较难
14.【答案】(1)成就:领导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主持编订《授时历》;领导修建通惠河等水利工程。
(2)意义:继承和发展天文学研究成果;在我国以及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利于编订精确的历法;有助于后人了解元朝的管辖范围。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授时历》告成”“领导并开凿了由通州到大都积水潭大运河最北的一段——通惠河的修建工程”概括即可。
(2)根据材料信息“郭守敬在他那儿得到了很大的教益”“其测量内容之多,地域之广,精度之高,参加人员之众,在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天文史土都是空前的”可知,郭守敬天文观测规模范围之大、影响之深远。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授时历》
【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