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8.《苏州赋》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8.《苏州赋》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9 08:3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州赋》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八年级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师生分别从网上搜集关于苏州的资料,课上交流的方法展开教学;并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苏州的艺术和古建筑,课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合作交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朗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问题能够深入理解和体会,对文章的一些重点词语能够准确解释和把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苏州七年前后的情感变化,并在探究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赋”的特点。
2、通过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文章的主题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展示:
民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这里的“苏”就是苏州,一个能与天堂相媲美的地方该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王蒙到那里去欣赏一番。(板书题目)
“赋”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两种解释,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二是从《诗经》中概括出的赋、比、兴三种写法之一,是陈述铺陈的意思。同学在读课文时注意理解它在这里的意思。
苏州在江苏的南部,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园林著称,据说圆明园就是从这里的园林设计中精选建成的。
2、作者简介
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
( http: / / www.21cnjy.com )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他是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二、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引出苏州 介绍苏州 赞美苏州
三、学生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小组交流)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这就是苏州。 2苏州,还是苏州吗? 3苏州更加苏州!4苏州是永远的。
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这些句子的内涵和在文中的作用。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这几句很好的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章的感情线,把文章紧凑地串联在一起。它包含了作者对苏州辉煌腾飞的喜悦与自豪,对苏州遭到毁灭与伤害的忧伤与愤慨。
齐读课文相关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补充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苏州遭到破坏的原因。同时也明白遭到破坏和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还有人们的心灵。
5、文章写了苏州哪些方面,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回答。
教师归结:苏州的历史 苏州的腾飞 苏州的文化 苏州的园林艺术 苏州的刺绣和佳肴
反问与排比
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小组探讨文章的主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结:赞颂了苏州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和成就,表达了作者对苏州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得到恢复和发展的由衷喜悦。当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思考,同学们可以继续探讨。
7、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通过文章我们看到了,文章重点不是描写,而是极力地铺陈,进行议论和抒情。这也就是“赋”的特点。作者借用这一古文体,把他的思想感情淋漓酣畅的抒发了出来。
8、学生讨论文章在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
9、总结: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新颖,有创意,运用大量的修辞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0、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搜集苏州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
3.学习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就自己家乡变化的某一方面,试着写篇文章,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
这堂课超出原先设计,学生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讨论,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精彩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让我惊喜不已;这堂课也使我开始探索语文课堂的功能性,语文课堂究竟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呢?
1、语文课堂,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你是怎么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等等,使学生能够尽情地“自由参与”,
然后,教师要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则需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
2、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都应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重视,我们应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应用恰当的形式,诱导学生把自己思维的结果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当学生对于前人所谓的“定论”有了怀疑,不再人云亦云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是多元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并通过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中积极倡导一种敢于争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敢于向权威发起挑战的精神。
3、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广泛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身边人文环境、图书、网络等收集查阅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更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跟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创造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本堂课我就是利用了身边的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客观形象感知了文本对象,然后把这种感受应用到语文学习当中来,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4、语文课程的包容性,综合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决定了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聚合思维能力。
学科渗透题是是中考语文试题一种新的题型,此类题目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的理解、分析、判断、综合能力,命题者 有效的利用其他学科的语言信息和知识串联成具有一定问题情景的知识网络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各学科知识内容,还要考查课外内容,新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阐释、对跨领域学习的提倡、对语文综合能力的要求,为中考语文试题提供了有力的考查依据。这些将促使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和世界的命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本堂课关注了造型欣赏、人文景观等其他学科问题,带领学生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范畴。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不仅关注政治、经济、自然、文化、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热点、焦点问题,更要广泛涉猎各种学科知识,还要经常思考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关联性,为跨学科考查奠定基础,最终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运用已学会的其他学科知识来解决语文学科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