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实验中学08-0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实验中学08-0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4-26 07:3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实验中学2008—2009学年高二级模块考试
语 文
命题:杨鲜亮 审定:刘绮筠 校对:杨鲜亮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一卷:客观题。(共13小题。每题3分,共39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廿(niàn)七 篡(cuàn)取 布衾(qīn) 猗(yī)郁
B.称娖(chuò) 埋(mái)怨 姣(jiāo)长 讥诮(qiāo)
C.皲(jūn)裂 觊觎(yǔ) 凌虐(nüè) 孑(jié)然
D.掖(yē)着 双鬓(bìng) 诤(zhèng)友 载(zài)重
2.下列各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垂青 婆挲 急不遐择 单摆浮搁
B.肇开 啃馍馍 彬彬有理 管窥蠡测
C.蹊翘 愧杀 声名雀起 臻臻至至
D.攀掾 钦慕 昏阙 肆无忌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2008年,南方雪灾﹑四川地震,灾难不断;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神七的成功发射,又是喜讯频传。这一年,对中国来说真是个多事之秋。
B.一名外地客人周先生在某市乘的士时遭抢劫,载他的“的哥”竟然坐山观虎斗。昨日,周先生非常气愤地说,他准备将这名的哥告上法庭。
C.在高考前紧张的复习阶段,他的书包竟然被偷,里面有他大部分的高考复习资料,这无异于釜底抽薪,必然影响到他的心情和考试成绩。
D.大约是“诗穷而后工”的缘故吧,在北宋许多大诗人还没有起来以前,这两位诗人成为了当时诗坛的一对执牛耳的人物,时人号称“苏梅”。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从深度和广度上都衍化成了一场世界各国实体经济有着显著影响的经济危机。需要回答的迫切问题就是这场危机下的实体经济会向哪一方向继续发展。
B.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娱乐场所、商场市场、高层建筑等场所连续发生火灾,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C.2月10日,美国一颗通信卫星与一颗俄罗斯已报废的卫星在太空中相撞。专家指出,美俄卫星相撞产生的碎片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和地球监测卫星的危害会更大。
D.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公安机关提醒广大待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对职业中介要增强防范意识,以免因求职心切而上当受骗。
5.填入下面各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出生在原籍老家,呱呱坠地之后,生命就同那块土地、那方水土血脉相连了……然而,生命在躁动中,生长着初始的希望和信念。稍长之后,远行的期冀、负笈求学的热望、文化的诱惑,生命的底色上在不断地涂抹着变幻着。生命被创造出来之后,既有 ,又有 ,更有 ;一端 ,一端又 。
①无定的漂泊  ②苦苦的追寻  ③坚执的笃守 
④连结着故乡那方水土  ⑤同现代文明的风景接通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①③④⑤ D.②③①⑤④
二、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段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⑴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⑵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⑶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山殊可过 过:经过
B.村墟夜舂 舂:捣谷
C.步仄径 仄:狭窄
D.非子天机清妙者 天机:天性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将何适而非快 适:安适
B.外无待而犹死守 待:期待
C.聊以志吾之乐耳 聊:闲聊
D.危惙之际,不暇及他 危惙:危险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不以物伤性
因乱抽他帙以试验
乃以难疆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
B.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C.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而常置酒一壶
D.一日,天子恻然哀之
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
然尚恨有阙者
观者见其然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巷寒犬,吠声如豹。”一句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以声衬静。
B.文章第二段主要写旅途的经历,作者追忆了往昔与裴迪同游的情景,更加衬托出对朋友的思念。
C.“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这几句是实写,描绘了山中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D.“故山殊可过”文章开宗明义,开篇即提出这个全文的中心观点。
(二)课外文言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 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 拜:授予官职
C.邺都俗薄,号曰难化 化:造化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 礼:用礼节来……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周太祖见而器之 功未就而帝崩
B.为高氏所诛 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C.上降玺书褒美之 上悼惜久之
D.以叔略有巧思 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
1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樊叔略为官政绩出色的一组是( )
①身长九尺,志气不凡 ②叔略部率精悦,每战身先士卒
③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 ④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
⑤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 ⑥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
A.②③⑥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第二卷:主观题(51分)。
三、翻译和断句。(共13分)
14.课内文言句子翻译。(2分/题×3题=6分)
⑴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⑵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⑶牵挛乖隔,各欲白首。

15.翻译课外文言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⑴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2分)

⑵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2分)

16.用“/”线给课外文言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百 姓 为 之 语 曰 智 无 穷 清 乡 公 上 下 正 樊 安 定 征 拜 司 农 卿 吏 人 莫 不 流 涕 相 与 立 碑 颂 其 德 政 自 为 司 农 凡 种 植 叔 略 别 为 条 制 皆 出 人 意 表
四、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课内现代文段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7—19题。
我有一个姑妈,住在河那边的村庄里,许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河去看望她。每次临别前,姑妈总要说一句: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 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一个人老的时候,是那么渴望春天的来临。尽管春天来了她没有一片要抽芽的叶子,没有半瓣要开放的花朵。春天只是来到大地上,来到别人的生命中。但她还是渴望春天,她害怕寒冷。 我一直没有忘记姑妈的这句话,也不只一次地把它转告给母亲。母亲只是望望我,又忙着做她的活。母亲不是一个人在过冬,她有五六个没长大的孩子,她要拉扯着他们度过冬天,不让一个孩子受冷。她和姑妈一样期盼着春天。 天热了,母亲会带着我们,趟过河,到对岸的村子里看望姑妈。姑妈也会走出蜗居-冬的土屋,在院子里晒着暖暖的太阳和我们说说笑笑……多少年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等到这个春天。好像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 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我回家过年,记得是大年初四,我陪着母亲沿一条即将解冻的马路往回走。母亲在那段路上告诉我姑妈去世的事。她说:“你姑妈死掉了。” 母亲说得那么平淡,像在说一件跟死亡无关的事情。 “咋死的?”我似乎问得更平淡。 母亲没有直接回答我。她只是说:“你大哥和你弟弟过去帮助料理了后事。” 此后的好一阵,我们再没说这事,只顾静静地走路。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 17.作者说姑妈“她怕寒冷”,这“寒冷”有几层含义?(4分)


18.请对“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这句话中“偎”和“抱”作简要赏析。(4分)


19.“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这句话包含了母亲怎样的感情?(4分)


(二)课外现代文段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玉树荒野的雪地
林 染
(1)凡对中国西部真正了解的人都知道,“草原”这个词汇绝非“翠绿”和“茂盛”的同义语。有一种草原叫荒漠草原,沙砾地面,浅草稀疏,几乎不长树木。荒漠草原呈现一派高寒、荒凉气。青海玉树就是这样的荒漠草原。那儿的县城,往往仅只是几排平房。
(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南北纵穿青海省的时候,玉树一带的荒凉同柴达木盆地一样让我吃惊,天野茫茫,罕有人烟。
(3)一九九九年,一位挪威小伙子单身来到玉树荒原上的甲乙小学认真地为藏族牧民的孩子当起教师来。几间平房的小学坐落在辽远的雪地上。这位白皮肤、高鼻梁的异国教师同肤色黝黑的少年们一起起劲地踢着足球。他同孩子们一起去河里砸冰取水,把水背回来。星期天他开车带孩子们去县城玩。他努力向孩子们学习藏语。如今他使用的名竽是尕藏多吉,这是一个纯正的藏族名字。
(4)尕藏多吉的家乡在挪威农村,他让母亲和乡亲们亲手做了三百双小袜子寄到遥远的中国青海玉树。他发现他的藏族学生中许多人没穿袜子。
(5)一年多以后,我们在陕、甘、宁、青电视台联合播出的节目中见到了他同孩子们在雪地上踢足球的画面。他也孩子般地喊叫着,头上冒着汗。森林之国挪威的青年、中国荒凉远野的雪地、足球欢乐的腾飞,这是动人的一幕。
(6)画面的背后上:挪威人尕藏多吉必须学会吃中国藏族的,喝中国藏族的酥油茶,还必须学会在冷飕飕的房子里用牛粪生火。
(7)其实在中国的内蒙古草原、青海湖边的毡房里,在川、滇深山老林的村寨中,像尕藏多吉这样来自异国的青年志愿者绝非独例。一对美国情侣在青海湖边自搭毡房办学,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子站在桂林山间一所小学的讲坛上,我们都知道白求恩、柯糠华、路易·艾黎的故事,今天的尕藏多吉们正充实发展着他们不朽的事迹。
(8)中国边远地区的人均收入可能不到西方国家的百分之一,有的地方还没有电,可能连一段能骑自行车的平路都没有。这些异国的小伙子和姑娘,为什么要抛却富贵和安逸来自讨苦吃?谚语说:“条条大路通向城市的广厦和花园”,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荒凉漫长的路径?
(9)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我目睹过万马嘶鸣着扬鬃飞驰的场面,那景象是异常壮观的。不过,在塔克拉玛干发生的另一幕更令我难忘:一峰骆驼,步履缓慢又坚韧地走着,昂着头,---骆驼的头总是昂着的,朝着它的一片孤独的绿洲。
(10)其实还有一句话本应深刻铭记的谚语,人们往往不愿意集注它,因为这句谚语似乎蕴含着不富贵不显赫甚至只是单纯苦涩的味道。这句谚语是:为了看到人生微弱的灯火,你必须走进最深的黑暗。
(11)尕藏多吉是挪威人而非中国青年,这是耐人寻味的
20.文章开头写了玉树高原的荒凉,有什么作用?(4分)

21.请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条条大路通向城市的广厦和花园。

(2)为了看到人生微弱的灯火,你必须走进最深的黑暗。

22.文中第9自然段,描绘了两副画面,寓意是什么?说明了怎样的人生道理?(6分)

23.结尾“尕藏多吉是挪威人而非中国青年,这是耐人寻味的”一句,作者的用意是什么?(4分)

五、语言运用。(6分)
24.下面的文字显示了《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将带来合同签订方面的两个变化。请概括出这两条信息。(每条不超过20字)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建立劳动关系后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在各种劳动合同中,劳资双方更加倾向于中长期合同。《劳动合同法》施行后,一些企业更加注重员工的考察、培养和员工队伍的稳定,第一次与员工签订合同,往往会选择3年的合同期。通过3年的时间,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为第二次的固定合同和以后的无固定期限合同打好基础。劳动者都希望职业稳定、有发展空间,不想经受短期合同的折腾。有了《劳动合同法》的保护,他们将无疑选择中长期合同。
《劳动合同法》规定,员工与用人单位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如果续签就应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些企业出于降低用工成本、减少用工风险的考虑,固定期限合同自然终止后就不再续签。对于一些需要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关键岗位,条件会更苛刻,门槛会更高。
变化一:
变化二:
第三卷:作文(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 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觉得是耳边轻柔的呼唤,低声的诉说:有这样一种声音,没有多余的技巧,却能唤起你灵魂深处的良知和责任;有这样一种声音,会让你卸去疲惫,会带你走到过往的回忆中;有这样的一种声音,会带给你心灵的震撼,会让你心中盛满感动。
??? 请以“有这样一种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广东实验中学高二级语文模块考试试题答案
第一卷:客观题。(39分)
一、语言基础知识。
1.A(B.埋应读mán,诮应读qiào;C,觎应读yú;D,鬓应读bìn。)
2.D.(掾—缘,阙—厥,殚—惮;A,挲—娑,遐—暇;B,理—礼;C,翘—跷,雀—鹊)
3.D (“执牛耳”是指居于领导地位的人物,符合句意。A,多事之秋”多指不好的事频频发生,与“喜讯”不合。B,“坐山观虎斗”比喻对双方的斗争采取旁观态度等到两败俱伤时,再从中取利。此句可用“袖手旁观”。C,“釜底抽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合语境。)
4.D(A,应在“世界各国”前加“对”。B,“娱乐场所、商场市场、高层建筑”有交叉之处,不能并列,另外,“不仅”“而且”后内容也要换过来。C,“一颗”放到“俄罗斯”后,“会更大”必须相比较而言,而此句中无比较对象。)
5.A(先要“瞻前顾后”,搞清原句的脉络,“生命在躁动中”“稍长之后”“生命被创造出来之后”,暗示时间上的关联;“既有”“又有”“更有”等词语,暗示内容上的联系)
二、文言文阅读。
6.A.过:游览。
7.B( A,适:去、往。C,聊:暂且、姑且。D.危惙:病危)
8.C(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连词,表递进,可译为“更”/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A,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凭借。B,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D,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但是/连词,但是/代词,这样。
9.C(不是实写,而是虚写。)
(二)课外文言文段阅读。
10.C(化:教化,通过教育使之改变)
11.D(而:表顾承|表转折;为:介词,表被动|表判断,可译为“是”;之:代词|音节助词;以:都是连词,“因为”)
12.B(①是外表②是作战勇敢④说明其巧思,并不等同于政绩出色)
13.C(“百姓称赞”并不是因为“营建宫殿”的事)
【文言文译文】
樊叔略是陈留人。父亲樊欢,出仕东魏做南兖州刺史、东阳侯。适逢高氏专权,樊欢密谋振兴恢复朝廷纲常,被高氏杀害。樊叔略当时还是个孩子,就遭受了腐刑,发派到宫殿衙门做仆役。叔略身高九尺,精神气度不同一般,很是被高氏疑忌。樊叔略内心惶恐不安,于是就逃到关西(北周)。
周太祖一见就认为他有才干,招用他在身边办事。不久之后,就授予他都督的官职,让他袭父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时,招用他为中尉。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慢慢委以重任,很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几次升迁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宇文护被诛杀后,齐王宇文宪用他做园苑监。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建德五年,跟随周武帝讨伐北齐,叔略率领精锐部队,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因为战功被赐加上开府,进而封为清乡县公,食邑一千四百户。朝廷任命他为汴州刺史,为政号称清明果决。周宣帝时,在洛阳营建东京,因为叔略有巧思,被授予营构监,宫室规划,都是他确定的。工程还未完成而宣帝就驾崩了。
尉迥叛乱时,高祖命令叔略镇守大梁。尉迥的部将宇文威来进犯,樊叔略击退了他。因功被授予大将军,不久又做汴州刺史。高祖接受禅让称帝,叔略位次升迁为上大将军,提升爵位为安定郡公。在汴州多年,为官很有声誉。邺(北齐的都城)都民风不淳,号称是最难教化的,朝廷因为经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调任他为相州刺史,他的政绩是当时的第一。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石,并且告示天下。百姓因此称赞说:“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樊叔略被征召做司农卿,官员们没有不流泪的,一起立碑颂扬他的德政。从开始做司农,举凡农业耕作,叔略另外进行整治规划,都出人意料。朝廷中有犹豫拖延、公卿不能决断的事务,叔略总是为他们评议处理。叔略虽然没有学问,说话做事能有所依照,但是他深思后的独到见解,暗里与事理吻合。樊叔略很被皇帝亲信,高颎、杨素也以礼相待。叔略个性很喜欢铺排奢华,每次施斋供养,一定开方丈,准备水陆法会。开皇十四年,跟随皇帝到泰山祭祀,走到洛阳,皇帝命令他审查记录罪犯的罪状。他写好奏章要上奏,早上起来,行到狱门口,在马上突然去世,时年五十九岁。皇帝哀痛惋惜了很长时间,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谥号为襄。
第二卷:主观题(51分)。
三、翻译和断句。(共13分)
14.课内文言句子翻译(考试篇目内)。(2分/题×3题=6分)
⑴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文:(上帝这样安排)是用来安慰那些贤德却被贬逐到此的人的。
(以:用来,1分;被动句式,1分。)
⑵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译文:保护着江淮地区,遏止了叛军南下的势头,天下能够不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啊!
(蔽遮:保护,1分;其:指示代词,这,1分。)
⑶牵挛乖隔,各欲白首。
译文:各有拘牵,远隔一方,不能见面,各自都将要白发苍苍了。
(乖隔,隔离,1分;欲:将要,1分。)
15.翻译课外文言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
①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2分)
译文:樊叔略很有谋略,通晓熟悉当时的事务,宇文护逐渐(慢慢)信任他,让他同时督察朝廷内外政务。
(得分点:“计数”、 “信”各1分。)
②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2分)
译文:那时齐王宪向来就有吞并关东的意图,樊叔略借着别的事多次进献用兵之策,齐王认为他很有奇才。
(得分点:“因”、 “奇”各1分。)
16.用“/”线给课外文言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3分,每错断、少断、多断3处扣1分,3处起扣)
四、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课内现代文段阅读。(12分)
17.作者说姑妈“她怕寒冷”,这“寒冷”有几层含义?(4分)
答:(1)自然界的寒冷:姑妈的故事发生在寒风吹彻的冬天。
(2)心绪的冬天:步入生命冬天的姑妈,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这是来自生命终点的恐惧,是对无法逃避的衰老与死亡的无奈。(每点2分。)
18.请对“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这句话中“偎”和“抱”作简要赏析。(4分)
答:⑴ “偎”字传神地写出了姑妈年老的孤独,无人相伴,只有一间矮土屋。⑵“抱”字反衬出姑妈所感受的寒冷十分强烈,不管是冬的寒冷还是内心的寒冷,都让姑妈饱受煎熬。(每点2分。)
19.“快到家门口时,母亲说了句:‘天热了’。”这句话包含了母亲怎样的感情?(4分)
答:这是悲苦者的自嘲,姑妈在世时,常让母亲天热了过去暄暄,但母亲迫于生存的压力,无暇顾及;2分。而姑妈只能孤独的生活,孤独的死去,母亲这一句“天热了”,正表达了母亲对姑妈的愧疚和怀念,也表现了贫寒者对残酷现实的无奈。2分。
(二)课外现代文段阅读。(20分)
20. (4分)让读者了解玉树的荒凉,(1分)为下文叙述尕藏多吉的感人事迹作铺垫。(3分)(意思对即可)
21. (6分)(1)生活中,人们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1分),都可以过上舒适.寓足的生活(2分)。(2)为了追求人生中难以实现的目标(1分),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2分)。
22.(6分)万马竞栩飞驰的场面寓意这顺境中的人生追求(1分),一峰骆驼的画面寓意为逆境中的人生追求(1分)说明了顺境中的奋斗追求固然可贵(2分),但在艰苦环境中,甘于寂寞,不懈追求的人生更令人感动(2分)。
23.(4分)(1)包含着作者对尕藏多古等外围青年人追求的赞美。
(2)作者列‘中阁当代部:分青年好逸恶劳的消极人生态度,表示了隐忧。(每点2分)
五、语言运用。(6分)
24.一是中长期合同成为劳资双方的首选(3分)。二是续订合同难度加大(3分)。
或“一是劳资双方更加倾向于中长期合同(3分),二是续签无固定期限合同条件更苛刻(门槛会更高)(3分)”。(意思相同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