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一、本单元教学内容及重、难点说明。
1、积累掌握文言词语,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2、赏析凝练精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的策略。
4、理解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中“景” 与“情” 的关系。
5、通过作品理解,初步引领学生探索感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不同境遇之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心理。二、教学方法与突破难点的策略1、指导学生总结整理文言词语的多重义项,引导学生学会迁移,提高自学感知文言文的能力。
2、教会学生用“品读涵泳”的方法细细品味文本中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表达。
3、适当迁移与勾连教材外的文本材料,强化教学目的。“品读涵泳” 之法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文章情境,领悟作者寄托在景物中的意蕴。
2、引导学生了解作家的生平经历以及与作品相关的写作背景,沉浸到作品和作者当时的境遇中,用心灵与作品对话,进而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复杂微妙的情感。
3、教师以自身的品读涵泳体会带动学生走进作品。教学重点、难点在篇章中的体现
近——进——浸重点之一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写景
本单元重点《三峡》
《观潮》
《答谢中书书》
《湖心亭看雪》《三峡》写景的角度与手法
——先总写概貌再分述其他(角度之一)
——从不同季节表现景物的特征(角度之二)
——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丰富表现力(角度之三)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涵泳画面不同风格的美。
隐天蔽日的雄奇美
水势浩荡的奔放美
清荣峻茂的清丽美
林寒涧肃的凄婉美
《三峡》拓展阅读
余秋雨《三峡》(“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三峡的文化含义)
刘白羽《长江三峡》(进一步感受三峡的特点和魅力)
贾平凹《风雨》(强化理解侧面
描写的方法与妙处 ) 《观潮》写景的角度与手法
1、抓住景物的特征,从形状、颜色、声音、气势等多方面表现。
2、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以及想像、联想、映衬等写法写景。
描写顺序:描写角度修辞方法从远到近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声如雷霆势:吞天沃日比喻夸张引用: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时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绘声绘色表现了涌潮这一 壮美雄奇的景观。渲染潮涌之状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
涨潮之状。
水战之威。
弄潮之技。
观潮之盛。 既写景观又写民俗,民俗之盛大与钱塘潮盛景相互映衬。映衬之法《答谢中书书》写景的角度
——视角的变化(俯视、仰视、平视)
——晨昏的变化(晓雾、夕日)
用词的意趣
(晓雾将歇【散】 夕日欲颓【落】)——赋予景物以情感。
《湖心亭看雪》写景的手法——白描
——通过与《观潮》《春题湖上》(白居易)中的浓墨重彩式的渲染烘托写法的比较,更清楚的了解这种写法的特点。
——绘画中的浓墨重彩与白描手法的比较,使学生有更为直观的理解。白描渲染白描渲染总结上述写法并安排练笔题目:1、都市一景(综合运用学到的方法——通过正侧面结合、四季或早晚景物变化、形貌声势、浓墨重彩与白描、景物与民俗相互映衬等手段的综合运用,丰富习作的表现力)
2、浓缩上文,模仿《答谢中书书》用凝练的四字语写一篇“与陶弘景书”,练习言简义丰的表达。重点之二 理解诗文中“景”与“情”的关系,初步引领学生探索感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在不同境遇之下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文化心理。
《答谢中书书》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融情于景)
——对抒情句的理解(引导学生读出言外之意)
筛选陶弘景的生平资料与作为“山水诗”开创者,欣赏山水的大家,心怀归隐之心的谢灵运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理解作者归隐林泉的志趣、与高士比肩的自豪。《记承天寺夜游》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借景抒情)
——引导学生理解蕴含在议论抒情句中作者洒脱与无奈,自得与自嘲的复杂微妙的情感。(反复诵读体验,结合作者经历及写作背景体会,抓住意蕴深刻的关键词理解)《湖心亭看雪》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情景交融)
——探查末世文人心态
思考:在怎样的时间和天气情况之下看雪?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涵泳文中流露作者心境的词语。
“痴”( “更定”“俱绝” “独往” “唯” )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写景抒情:写出了末世文人的孤独、落寞与孤高自赏相交织的心境。“一切景语皆情语”。《使至塞上》《登岳阳楼》景与情之间的关系(情景交融)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征蓬”“归雁”“老木沧波”等 “意象”,其实是作者苍凉、悲苦的心中之景,心中之象。再次感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使至塞上》《登岳阳楼》《使至塞上》通过与(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一诗比较,思考同是边塞诗,诗中意象与情感表达有怎样的不同。
《登岳阳楼》通过与(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比较阅读,思考同是描写洞庭湖景象的诗,诗中意象与情感表达有怎样的不同。对比阅读 加强理解《归园田居》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感受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之处——(审美对象并非田园风光而是田园生活,借助生活场景展现诗歌的内涵),这是源于陶渊明亲自在田间务农的特殊体验,这是与其他归隐者最明显的不同。
看似农家的口语,细品却能读出一种 “诗化”的生活,一种虽然辛苦却又自足的意味。结合诗人的人生追求,不难品出“愿”字 的双重含义。《渡荆门送别》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触景生情)
联系荆门特殊的地理特点,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一路走来,为什么在“荆门” 这个地方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
眼前骤然开阔,与故乡截然不同的景
象将会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
——对未来的憧憬
——对故乡的眷恋总结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无论其出身、社会地位、人生遭际怎样的不同,但在他们身上,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共同怀有的文化心理,表现为对现实或生命的关注和超越。当社会现实与他们的愿望发生矛盾的时候,当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的时候,常常会在大自然中抒一己之情怀。他们或寄情于景,或借景抒情,诉诸文字,排遣心绪。这是文人之不幸,却是文学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