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月有阴晴圆缺
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到对于抽象的事物我们也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并会用摸拟的方法去探究月相的变化;
2、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变化。
3、通过学生探究的亲历过程,体验到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对天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学情分析
本课时面对六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经过课前测试和访谈,了解到孩子们虽然已是六年级学生,但推理判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十分有限的,空间想象能力更弱。绝大部分学生实际看到过,知道在农历的一个月里,能看到不同的月相,但是对月相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月里月相是怎样有规律的变化,却是表述不清,据了解:几乎没有学生能坚持一个月实地观察月相并且记录,并且在观察月相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知、领会、运用月相变化和规律;
教学难点是探究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引入新课,感知并了解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
1.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科学探索又要开始了!请大家大声地喊出我们的口令!做中学!玩中学!错中学!我爱科学!
2、师:今天我们要探索的什么?请大家先来听一段音乐,说不定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播放音乐:明月几时有)!
你还知道哪些借助月亮来抒发感情的古诗词
老师:都是描写月亮的样子,为什么有的诗人把月亮呼作白玉盘,有的诗人却想象成月似弓呢?
师:月亮像白玉盘,像面圆镜,我们称为满月,月亮像弓、像钩子,像弯弯的眉毛,我们称为娥眉月,除了这两种,你还见过什么形状的月亮呢?(结合课件出示其他月相)
5、师:月亮在不同的时间段有这么多不同的形状。怪不得人们常感叹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索的—“月相”。
活动2【讲授】(二)、知道什么是月相,激发学生探究月相成因的欲望:
1、师:什么是月相呢?
师课件出示: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生读)
2、师:(结合课件说一说)研究月相,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海洋的潮汐变化,因为潮汐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有直接关系,如著名的“钱江潮”。月相也是人们夜间活动时必须考虑的,尤其是在边远荒芜的地区。可见,研究月相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3、关于月相,你有什么想知道或者想问的吗?
4、师: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先要了解月相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月相成因。(课件出示并贴课题)
(三)、猜测月相形成的原因并且整理思路,初步设计模拟实验
1、师: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小探索者们:谁先来大胆地猜测一下月相的形成和什么有关呢?
2、请三个学生借助蓝球、手电模拟并解说自己的猜测。
3、老师引导学生再次整理思路:
首先思考一下:月球会发光吗?为什么能看到月球?
师提示:假如月亮会发光?又假如月球是透明的呢?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我们见到的月光其实是——反射太阳的光。那说明月相的形成可能和哪两个天体有关系?
师:这颗蓝色的星球代表是我们的地球,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动的吗?地球自己会发光吗?它的光来自哪里?
假使太阳现在在我们的右面,黑板的这面可以看作是太阳光照的方向,由于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因此我们可以把太阳照到地球上的光看作是平行光,用红色箭头来表示。
(拿出月球)那它就代表了?(月球)月球的体积大概只有地球的1/49,月球会运动吗 月球是怎样围绕地球转动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边看一个小课件:(播放课件)
4、通过刚才的整理学习,你能用自己的话再次说说月相是怎样形成的原因吗?
5、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月相?还知道了月相是形成的主要原因!那你知道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周,大约是多长时间?你知道月相是怎样有规律地变化吗?你知道上弦月和下弦月有什么区别吗?.......
大家想不想自己亲自弄明白。好的,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我们的——科学实验室
活动3【活动】(四)、利用月相成因模型,探究月相成因及变化规律
1、认识材料:
2、学生实验
3、讨论交流:现在我请同学来说说,月球转到1号位置,是农历的什么时候?月相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
4、师根据学生回答依次贴出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残月等。
然后月球又转到了哪里?你们看到月球围绕地球转完了一圈,接下去又会怎样?那么月亮在一个月内怎样有规律地变化的?
活动4【练习】(五)、知识拓展,达标反馈
1、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29.53天。大月30天。小月29天。十二个农历月是多少天?
2、以农历定的节日有哪些?
活动5【作业】指导观察月相变化
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课后坚持观察,并出示注意事项,告诉学生有困难该怎么办......
2.带着疑问观看视频《月下遐思》,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