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近代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传入中国;有线电报在中国的出现;电影和照相技术的传入;商务印书馆的创办;社会习俗的变化。
2.通过分析近代科技发明给人类带来的重大变化和中国近代发明出现较少、社会变化较为缓慢的原因等,进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难点:
学习重点:1.近代交通、通讯工具与技术传入中国;2.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习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
三、精讲释疑:
(一)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
1、19世纪
和
两种近代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的 大大加快了。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驾设
,商人可以用它来
,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
,老百姓与
也用上了电报。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近代以来,西方发明的
和
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2、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
等城市创办了外文报纸,主要是给外国人看的,后来,中文报纸也出现了,其中最著名的是 年在
创办的
。它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报纸成为人们获取______、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能通过报纸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的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3、1897年在 创办的______,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
的文化出版机构,当时使用的课本和字典都很多是它出版的。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
、
和
等法令,强令
剪掉辫子,
停止缠足,用新式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废除________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______、______礼,以“_____”、“君”等称呼代替“老爷”“大人”等称呼。
四、引导点拨:
(1)课本P107页图中的军警正在为行人 。
(2)这幅图片出在于
以后。
(3)当时的政府是 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而颁布法令涉及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 这些改革内容的影响延续到今天的有那些,请你例举出来。
五、反馈矫正:
同学们开展“中国近代交通变迁”的历史探究学习,有两首《咏火轮车》的竹枝词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火车当日达吴淞,女伴遨游兴致浓。今日司空都见惯,沪宁(沪,指上海;宁,指南京——引者注)来去也从容。”
回答:(1)这两首竹枝词记述的是中国近代哪一种交通工具运行时的情景?
(2)该交通工具的出现在中国近代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六、知识拓展与随堂过关检测
1.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平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逐渐得到改变。下列体现这一改变的是( )
A.称“老爷” B.行握手礼 C.缠足 D.穿翎顶补服
2.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看电影照相 B.坐火车、汽车出行 C.拍电影打电话 D.用电脑上网聊天
3.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
A.乘飞机 B.发电报 C.坐火车 D.乘轮船
4.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中国人: ①乘火车探亲访友 ②坐轮船出国留学 ③陪朋友看电影 ④陪家人看电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19世纪末在上海,①一身穿中山装的男子②到某一照相馆拍了张照片,③接着看了场名为《定军山》的电影,④后坐火车回家了。这段描述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有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下列现象和近代前期的社会生活有关,其中一项的叙述有知识性错误,它是
A.张某在阅读《申报》是获知日本强占台湾的消息,他悲愤万分
B.刘某乘坐火车,沿着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线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
C.戊戌变法期间,李某在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D.《辛丑条约》签订后,王某一家被迫从世代居住的东交民巷搬出
7、识图答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据图回答:(1)近代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2)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