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课时同步附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课时同步附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9 15:18: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
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yǔn 陨石 允诺 吮吸 殒身不恤
B.dié 喋血 影碟 间谍 连篇累牍
C.zī 浸渍 河碛 中帻 啧有烦言
D.fēi 绯红 扉页 芳菲 蜚声中外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寥落 辗转反侧 叱诧 天理昭然
B.租赁 仗义执言 噩梦 肆无忌惮
C.尸骸 偏安一隅 凶残 英雄气慨
D.引退 默无声息 洗涤 至命创伤
3.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l)他的话音刚落,会场里立刻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2)我作为这位大作家的弟子,就将拙作作为祭品,在他的灵前吧!
(3)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暴发呈献微弱B.爆发呈献微漠
C.爆发奉献微漠D.暴发奉献微弱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说话向来口无遮拦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日前发表声明,就辱骂美国总统奥巴马一事道歉,并称双方已商定会面日期延后。
B.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经受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其传达的很多道理依然牢不可破,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C.黄金、水红、纯白和深紫的各色野花,热烈绽放,五光十色,开满路旁、草丛,织成一条条-方方美丽的彩色锦缎。
D.伴随着古典优雅的音乐,大幕缓缓拉开,两名名长袖善舞、身姿曼妙的舞蹈演员身着古装,为大家表演了经典的舞蹈《梁祝》。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真正的强者并不一定体现在表面,能否忍受一时的屈辱,才是气度博大、胸襟开阔的表现,才是成就大业必备的品质。
B.由宋仲基、宋慧乔主演的韩国电视剧《太阳的后裔》,受到了全国各高校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要达到反腐的最终目标,不仅仅需要知难而上的勇气,还需要不为“杂声”所扰,“力度不减、节奏不变”的定力。
D.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是指采用数字处理、存储、采集、展示和传播等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可共享的数字形态。
6.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为入选的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符合人物特征;②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
6.示例: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个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更加强盛,“奋然而前行”!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7.在第四部分中,作者一连使用了“居然”“竟”“不料”“不信”“何至于”等词,这些词表现了什么?
答:
8.第六部分中画线句子有什么潜在意义?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9.第七部分中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0.从六、七两部分看,作者是如何看待学生请愿的?
答:
三、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血 尸
石评梅
我站在走廊上望着飞舞的雪花,和那已透露了春意的树木花草,一切都如往日一样。黯淡的天幕黑一阵,风雪更紧一阵,遥望着执政府门前的尸身和血迹,风是吹不干,雪是遮不住。
走进大礼堂,我不由得却步不前。从前是如何的庄严灿烂,现在冷风切切,阴气森森,简直是一座悲凄的坟墓。
我独自悄悄地走到那付薄薄的小小的棺材旁边,低低地喊着那不认识的朋友的名字——杨德群。在万分凄酸中,想到她亲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时,便不禁垂泪了!只望她负笈北京,完成她未来许多伟大的工作和使命,哪想到只剩得惨死异乡,一棺横陈!
这岂是我们所望于她的,这岂是她的家属所望于她的,这又岂是她自己伟大的志愿所允许她的,然而环境是这样结果了她。十分钟前她是英气勃勃的女英雄,十分钟后她便成了血迹模糊,面目可怖的僵尸。
为了抚问未死的伤者,便匆匆离开了死的朋友,冒着寒风,迎着雪花,走向德国医院。当我看见那半月形的铁栏时,我已战栗了!谁也想不到,连自己也想不到,在我血未冷魂未去以前,会能逼我重踏这一块伤心的地方。
样样都令人触目惊心时,我又伏在晶清的病榻前,为了她侥幸的生存,向上帝作虔诚的祈祷!她闭着眼,脸上现出极苦痛的表情。这时凄酸涌住我的喉咙,不能喊她,我只轻轻地用我的手摇醒她。
“呵!想不到还能再见你!”她哽咽着用手紧紧握住我,两眼瞪着,再不能说什么话了。我一只腿半跪着,蹲在病榻前,我说:
“清!你不要悲痛,现在我们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便是这样的死,不是我们去死,谁配去死?我们是在黑暗里摸索寻求光明的人,自然也只有死和影子追随着我们。‘永远是血,一直到了坟墓’。这不值得奇怪和惊异,更不必过分的悲痛,一个一个倒毙了,我们从他们尸身上踏过去,我们也倒了,自然后边的人们又从我们身上踏过去。”
“生和死,只有一张蝉翼似的幕隔着。”
“看电影记得有一个暴君放出狮子来吃民众。昨天的惨杀,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只恨死几十个中国青年,却反给五色的国徽上染了一片污点,以后怎能再拿上这不鲜明的旗帜见那些大礼帽、燕尾服的外国绅士们。”
这时候张静淑抬下去看伤,用X光线照子弹在什么地方。她睡在软床上,眼闭着,脸苍白得可怕。经过我们面前时,我们都在默祷她能获得安全的健康。
医院空气是很阴森凄惨,尤其不得安神的是同屋里的重伤者的呻吟。清说她闭上眼便看见和珍,耳鼓里常听见救命和枪声。因此,得了狄大夫的允许,她便和我乘车回到女师大。听说和珍棺材五时可到学校,我便坐在清的床畔等着。
我要最后别和珍,我要看和珍在世界上所获到的报酬。由许多人扶养培植的健康人格,健康身体,更是中国女界将来健康的柱石,怎样便牺牲在不知不觉的撒手中?
天愁地惨,风雪交作的黄昏时候,和珍的棺材由那泥泞的道路里,抬进了女师大。多少同学都哭声震天的迎着到了大礼堂。这时一阵阵的风,一阵阵的雪,和着这凄凉的哭声和热泪!我呢,也在这许多勇敢可敬的同学后面,向我可钦可敬可悲可泣的和珍,洒过一腔懦弱的血泪,吊她尚未远去的英魂!
粗糙轻薄的几片木板,血都由裂缝中一滴一滴的流出,她上体都赤裸着,脸上切齿瞪眼的情形内,赠给了我们多少的勇气和怨愤。和珍,你放心的归去吧!我们将踏上你的尸身,执着你赠给我们的火把,去完成你的志愿,洗涤你的怨恨,创造未来的光明!和珍!你放心的归去罢!假如我们也倒了,还有我们未来的朋友们。
她胸部有一个大孔,鲜血仍未流完,翻过背来,有一排四个枪眼,前肋下一个,腋下一个,胸上一个,大概有七枪,头上的棒伤还莫有看出。当扶她出来照相时,天幕也垂下来了,昏暗中我们都被哭声和风声,绞着,雪花和热泪,融着。这是我们现时的环境,这便是我们的世界,多少女孩儿,围着两副血尸!
这两副血尸,正面写着光荣!背面刻着凄惨!
大惨杀的第二天。
——原载《京报副刊》第四四六号
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二日
11.本文多处写景,尤其是对风雪等恶劣气候进行了多次描写,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
12.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看电影记得有一个暴君放出狮子来吃民众。昨天的惨杀,这也是放出野兽来噬人。
答:
这两副血尸,正面写着光荣!背面刻着凄惨!
答:
13.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内容,分析文章以“血尸”为题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
14.本文对遇害人的情况作了较具体的描写,请从写作目的或写作手法上探究作者这样处理的作用。
答: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解析】A项,“吮吸”中“吮”读“shǔn”;B项,“连篇累牍”中“牍”读“dú”;C项,依次读为zì/qì/zé/zé。
2.B【解析】A项,“叱诧”中“诧”应写作“咤”;C项,“英雄气慨”中“慨”应写作“概”;D项,“至命创伤”中“至”应写作“致”。
3.B【解析】暴发:突然发作。爆发:(力量、情绪等)突然发作。此处应为“爆发”。呈献: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地送给别人。奉献:恭敬地交出,多指抽象事物,如青春、生命等。微弱:指小而弱。微漠:指小而淡漠,结合第(3)句内容应用“微漠”,有冷淡的情感在其中。
4.A【解析】B项,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摧毁,不可动摇.比喻异常坚固。不能用来形容“道理”,宜用“颠扑不破”。C项,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应为“五颜翻六色”;D项,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会耍手段的人,善于钻营取巧,会走门路。此处望文生义。
5.C【解析】A项不合逻辑,“能否……”“才是……”两面对一面;B项偷换主语,“给予”改为“得到”。D项语序不当,“处理、存储、采集、展示”应该为“采集、存储、处理、展示”。
6.【解析】颁奖词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写作颁奖词时,内容上要能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人物的事迹与品质;语言上要寓情于叙,融情于议,要对人物的精神进行颂赞,以达到感染人、鼓舞人的效果。
7.说明了惨案的发生出乎作者的意料,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超乎人之常情。
【解析】文中的这些词语,有的表示出乎意料,有的表示惊讶。作者连用这些词语,准确反映出听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的震惊。
8.作者把“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喻为“煤的形成”,说明“请愿”的方式收效不大,作者不赞同徒手请愿的方式。运用比喻修辞,能更形象地揭示“请愿”的意义,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及其表达效果。从语句特点看,画线句显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以说明“请愿”方式的收效不大。从表达效果看,运用比喻修辞,能使道理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9.表达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的凶残及其走狗文人的卑劣的愤怒和抨击,对中国女性从容不迫、勇于牺牲的赞扬。
【解析】“凶残”“下劣”表明了作者对反动统治者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怒和抨击,“从容”赞扬了中国女性从容不迫、勇于牺牲的精神。
10.①学生徒手请愿的教训是深刻的,斗争者应改变斗争的方式;②请愿能让“苟活者”看到希望,能鼓励革命者更加奋勇前进。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概括归纳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六部分表明作者不赞同“请愿”的斗争方式,第七部分则肯定了她们“对于将来的意义”。
11.一群女子为了救国,竟遭到反动政府的惨杀,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描写恶劣的气候和环境,借景比喻(或象征),营造了一种沉闷、悲哀的气氛,形象地衬托出“我”沉重悲痛和无比愤怒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烈士们十分怀念的悲痛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表现手法、思想内容和行文结构等方面入手。就本题而言,写风雪等恶劣的气候,主要用以映射反动政府白色统治下的社会环境,营造一种沉闷、悲哀的氛围,来映衬“我”沉重悲愤的心情,表达对烈士的怀念和痛悼之情。
12.(1)用“放出野兽来噬人”比喻“三一八”惨案中反动政府残酷镇压游行的学生,形象深刻地揭示出当局者的凶残与反动,描写游行学生的无助与凄惨。
(2)用对仗的句式,精当的词语,突出烈士牺牲的价值和她们就义前的凄惨。“正面写着”,突出对现实中的所有爱国人士的激励作用;“背面刻着”,揭示了反动当局的残忍和烈士们斗争的坚决。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意。理解句子的含意通常有抓关键词、分析句子结构、结合语境和分析句子的表达特点等几种方法。从句子特点看,⑴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放出野兽来噬人”意在表现反动政府残酷镇压请愿学生的暴行,以突出当局者的残暴和请愿学生的无助。⑵句则需抓住“正面”“光荣”“反面”“凄惨”等几个关键词,“正面”“光荣”意在肯定烈士牺牲的价值和意义,“反面”“凄惨”一方面写出了烈士们就义前的凄惨,一方面揭示了反动政府的残暴。
13.①用“血尸”为题,交代文章的中心,警醒人们勿忘血债。②作者用“血尸”直接状写烈士凄惨的现状,表达作者对烈士的沉痛哀悼,揭露当局者的卑劣与凶残。③用“血尸”为题,与墨写的谎言和言论的谣传形成对比,揭露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阴险与可耻。④“血尸”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我们通常从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行文结构和中心主旨等方面入手。从思想内容上看,作者用“血尸”直接状写烈士凄惨的现状,表达作者对烈士的沉痛哀悼,揭露当局者的卑劣与凶残;表现手法上,结合《记念刘和珍君》关于流言的内容,“血尸”与墨写的谎言和言论的谣传形成对比,揭露反动政府及其御用文人的阴险与可耻;从行文结构上看,“血尸”是全文的行文线索;从主旨表达上看,用“血尸”为题,交代文章的中心,警醒人们勿忘血债。
14.写作目的上,对这一事件的披露,揭示出杀人者行为方法的残忍。这样写不仅还原和再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更进一步地引发人们思考事件背后的反动政府的阴谋与残暴,表达了对烈士们爱国热情的讴歌和对他们凄惨离去的沉痛悼念。写作手法上,采用特写镜头,运用细节描写,场面惊心动魄,描写细致逼真,细致真实地再现了烈士临难时的情形,使人能够想见发生在执政府门前这场惨案的全景,表达了作者的沉痛与愤怒之情,深化了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手法。答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具体要求。对遇害人的情况作了较具体的描写,在创作意图方面,我们可以从受害者、行凶者以及读者三个角度去思考,即可得出较为全面的答案;在表现手法方面,很显然运用了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然后再立足内容加以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