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课 故都的秋 课时同步附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2课 故都的秋 课时同步附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9 15:2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第2课
故都的秋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饱尝(chánɡ) 
赏玩(shǎnɡ)
领略(lüè)
疏疏落落(lào)
B.陪衬(chèn)
落蕊(ruǐ)
颓废(tuí)
混混沌沌(dùn)
C.譬如(bì)
幽远(yōu)
萧索(suò)
潭柘寺(zhè)
D.折去(zhé)
情趣(qù)
点缀(zhuì)
一椽破屋(chuán)
2.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C.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D.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约近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学家看好中国股市,他们认为中国股市在今年会创出新高。
B.用花木装点居室时,相对矮小的五针松、文竹、吊兰以及微型盆景等,最好放在茶几、案头或博古架处较合适。
C.廉政建设关系到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如果我们把腐败蔓延的问题不能迅速遏制,将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D.如何才能让民众敢于消费呢?关键问题是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子女教育这些关乎民生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老百姓就只好捂紧“钱袋”过日子。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
,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删芟以后的完美的状态。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
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词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
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
A.气象万千
左右逢源
开门见山
B.气象万千
旁征博引
直截了当
C.千变万化
旁征博引
开门见山
D.千变万化
左右逢源
直截了当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而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
宇。          。后来此处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时的宴会之所。
①又采用了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
②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他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在这庙里盖了三间西厅房
③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经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
④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
⑤不过北西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的一面还有廊子,有点像水榭
A.⑤④③②①     B.③①⑤④②
C.⑤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⑤④
6.我们教室内有盆景,教室外有花草树木,哪一株植物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请抓住它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的特点,写一段文字,写出你的喜爱之情。
要求:(1)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
(2)运用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
(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4)不少于200字。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节选,完成7~10题。
①……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③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⑤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⑥“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⑦“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⑧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⑨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7.上面几段文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用四字短语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②段中画线的句子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第④段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文中细节描写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用“很高很高”和“碧绿”来修饰“天色”,能给人一种清远的感觉。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无色无味无声,“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渲染了那种寂静的氛围,突出了“静”。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中给人以清净悠闲,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又紧扣了“悲凉”。
D.“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及“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秋天静中的喧闹,都给人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感觉。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完成11-12小题。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合①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11.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环境的清幽的?
答: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
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3.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请简要回答:
⑴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字)
答:
⑵联系全文看,作者又为什么会怅然?(不超过10字)
答:
14.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2个字)
答:
15.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六个"便"字和六个“领取”,请简要回答: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什么?(不超过26个字)
答: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什么?(不超过26个字)
答: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的主旨可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的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第2课
故都的秋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
1.B【解析】A项,“疏疏落落”中的“落”应读“luò”;C项,“譬如”中的“譬”应读“pì”,“萧索”中的“索”应读“suǒ”;D项,“折去”中的“折”应读“shé”。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A、C、D都是通感,A项,写清香却说仿佛“渺茫的歌声”,用听觉来写嗅觉;C项,用视觉来写听觉;D项,用视觉来写听觉。B项,没有修辞,作者主要是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几个方面描绘了槐树落蕊的特征,感受细腻,传递出北国秋“静”的特点。
3.D【解析】A项,“约”“近”与“左右”重复;B项,结构杂糅,或删去“较合适”,或删掉“最好”;C项,语序不当,将“不能”放在“把”之前。
4.B【解析】对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①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②旁征博引:指说话、写文章大量引用材料作为依据或例证。左右逢源:比喻做事情得心应手,也比喻办事圆滑。③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不绕弯子。开门见山:打开门就能看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5.A【解析】⑤④写现在,③②①写过去,从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应先填入现在的情况,再回顾过去。
6.那盆文竹,天气越冷,越绿得苍翠可爱,它通身都是绿的,侧面看去,网状的叶子变成了薄薄的一层,竟像晨光中遥远的山巅上松的剪影。它细细的枝干像一节节挺拔的竹枝,直上直下,竹枝上飘浮着一片片像绿云的羽状复叶,似云似竹。几株扶疏的文竹摇曳于片石之旁,像风姿绰约的仙子凌风欲飞。一棵嫩芽从土里钻出来,它就会像竹子那样节节拔高,一直向上,超过了所有的茎叶后,才开始树枝展叶。清晨,一串水珠在文竹的叶网上,碰碎了,化成一粒粒更小的绿。阳光吻着它,那叶网上的小水珠便熠熠发光,泛出七色的光,一种若有若无的清香飘浮在空气中。
【解析】本题要求写一株植物,表达喜爱之情,也就是要使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描写一株植物。写作时要注意选择一株能体现喜爱之情的植物,如松、竹、梅等;要抓住植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写出植物的可爱、阳光的一面,借以表达喜爱之情即可。还要注意题干中修辞、字数等要求。
二、课内阅读
答案:
7.
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胜日秋果。
【解析】
首先看选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场景),概括时要抓住每种景物的中心内容。
8.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声音也没有,是听觉感受;气味也没有,是嗅觉感受;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是触觉感受。这些描写细腻传神,景物的特点正暗合了作者落寞的心境,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
【解析】第一问,写景角度有空间角度
、色彩角度、感觉器官角度。结合语句内容不难做出判断。第二问,“景语即情语”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揣摩其作用。
9.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对秋蝉的描写自然过渡到下文对秋雨及“都市闲人”的描写。
②内容上,南、北国的秋雨对比,突出表现了北国秋雨的“奇、有味、像样”,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解析】段落的作用要联系文本内容,从内容、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10.D【解析】此处写声音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声”衬静,所以“喧闹”“生命力强的感觉”理解都不当。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完成11-12小题。
答案:
11.
①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②颔联的“鹤唳”,衬托出松林的幽静;诗中的秋山、绿萍、青苔,是静态的景物,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先要概括中间两联的内容判断出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鹤唳”是听见的,属于动景;秋山、
绿萍、青苔,是静态的景物,所以中间两联所用手法属于动静结合,体现了环境幽静。
12.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②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厌恶之情。③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对作者思想情感的鉴赏要联系整首诗歌,特别要注意这首诗首联和尾联所提供的信息。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答案:
13.⑴没几天便是立秋。
【解析】
第一问很简单,信息紧接在画线句后面。
⑵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解析】第二问要注意题目中"联系全文看",从后文找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句,加以浓缩。
14.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鉴赏"中四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中的“表达技巧”。原文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前文、后文都在写玉簪花精神,自然是以太阳花反衬玉簪花。前文说种太阳花“种了几次,都不成功”,后文说“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自然是表现玉簪花生命力顽强。
15.⑴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解析】第一问比较好答,注意到节气的推移和作者在这一段中感慨时光飞逝的情绪即能答出。
第二问难度较大。还是“整体把握”的问题。只有把握本文“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的主旨,才能答出与"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这个答案相近的内容。
16.B、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对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概括以及对文章表达技巧的鉴赏。B项讲本文的主旨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有一定迷惑性。但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因此B是错误项。D项"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意思不错;但“不要有非分之想”则说得过了,根据不足。因此D是错误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