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课时同步附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课时同步附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29 15:3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甄选/箴言 聒噪/恬淡 干劲/强劲
B.缄默/信笺 谄媚/胡诌 屏障/屏除
C.掠影/虐待 舐犊/胼胝 稽查/稽首
D.花蕾/擂鼓 校正/比较 装载/记载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倒记时
朝阳辉映
举国观注
直刺九霄
B.著陆场
明枪暗箭
不胜枚举
大形实验
C.催化剂
反回技术
九天揽月
预订轨道
D.新纪元
响彻全球
漫漫征程
通信设施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他平时省吃俭用,把全部
都捐给了灾区和希望工程。
(2)你这番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
一下。
(3)前年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可灾区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
了重重难关,恢复了家园。
A.结余
捉摸
度过
B.节余
捉摸
渡过
C.节余
琢磨
渡过
D.结余
琢磨
度过
4.把下列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我国于11月1日成功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将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升空32天后与之实现空间交会对接。
5.有位游客想从汽车站乘坐公交车前往仙都山游览,请你根据下面的公交车线路表,用简明的语言告诉他该如何乘车。(不超过40字)
1路:赤水街—图书城—大马戏团—东方小区—世纪公园—南麓路
2路:云山路—汽车站—花园口—图书城—闽都新村—电信公司
3路:世纪公园—少年宫—东麓路—宝山花园—仙都山(电视台)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6~8题。
对于中国科技界来说,1986年的春天,可能来得比哪年都早。这年3月,由4位著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这就是著名的“863计划”。
“863计划”的出台,对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起到了催化剂作用。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会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江泽民明确指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这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都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终于又开始了向太空进军的新征程。
然而,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中国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从1970年“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形成五大型谱,成功发射了60多次,其中“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长征”三号乙火箭可以把重达5吨的卫星送上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早在70年代,中国就掌握了卫星返回技术,1980年发射的返回式卫星已经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
2001年1月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
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
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
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可能”“催化剂”两个词语有什么含义?
答:
7.作者是如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
答:
8.引用美国一家报纸的说法有什么作用?
答:
三、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9~11题。
第一面登上月球的五星红旗15日晚通过电视直播“亮相”。中国探月工程总指挥马兴瑞随后宣布,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来自中国月球车车身上的这一图像,是由当天凌晨释放它的着陆器拍摄的。23时许进行的首次互拍成像试验中,着陆器和月球车用各自携带的相机互相拍照。
照片显示,在虹湾地区布满砾石和尘埃的灰黑色月面上,着陆器被阳光照得一片金色,月球车“胸前”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
约一分钟时间的互拍,并非简单的“留影”。从几小时前驶向拍摄点开始,月球车成功验证了月面行走、地形建立、视觉定位、感知规划等遥操作技术和车体控制、原地转向、相机使用等工作模式。未来几天还将进行的4次互拍及后续科学探测,将是这些技术和模式的重复应用。
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搭载长征三号乙火箭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继2007年嫦娥一号、2010年嫦娥二号之后,我国发射的第3颗月球探测器,也是首颗月球软着陆探测器。嫦娥三号携带有一台无人月球车,重3吨多,是我国设计最复杂的航天器。
12月2日发射升空以来,嫦娥三号先后突破多窗口窄宽度准时发射、月面软着陆、两器分离等关键技术。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裴照宇表示,“两器”成功互拍意味着它们携带的载荷顺利工作,这次任务“实现软着陆、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勘查”的目标已经实现。
国旗展现在屏幕上的那一刻,北京飞控中心掌声骤起。
这面五星红旗接近B5纸大小,特殊材质能够经受月球高达300摄氏度的温差。着陆器上的彩色相机,还原了它的“中国红”。
10年前的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的第7圈飞行中,同样展示了一面五星红旗。
那次飞行,让中国得以跻身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10年后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实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
10年间,以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在实现规模拓展、技术跨越的同时,带动了高新产业和基础学科的发展。
“正是因为坚持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发展道路,我们才能一次次在浩瀚天空中开辟属于中国人的新纪元。”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孙家栋说。
尽管任务已经成功,嫦娥三号的探月之旅并未结束。接下来的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名为“玉兔”号的月球车将以每小时200米的速度和每一“步”7米左右的节奏巡视月面,并与留在落月点的着陆器一起,开展月表形貌和地质构造、月面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地球等离子体层等科学探测。
嫦娥三号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第二步。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我国有望在2020年前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为下一步载人探月奠定基础。
9.从下列各项中为这则新闻报道选择一个最佳标题(

A.“嫦娥三号”飞向月球的航程
B.“嫦娥三号”奔月成功,严寒酷暑考验在即
C.“嫦娥三号”落地成功,五星红旗登月亮相
D.“嫦娥”完美着陆,“玉兔”新奇巡航
10.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相同的是,在介绍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从而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和丰富性。
B.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相同的是,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原则,把自己和参与者的感受当作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强烈的个人感情。
C.本文与《包身工》不同的是,虽然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社会意识,但《包身工》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本文则表现了新时期社会主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建设的伟大成就。
D.本文与《飞向太空的航程》主体部分不同,《飞向太空的航程》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而本文主要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现实情况。
11.对本文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属于新闻的导语部分,点明了这篇报道想要传达的最主要的最有价值的新闻,即“嫦娥三号”登月作业任务圆满完成。
B.“嫦娥三号”成功登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又一个重大突破,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作者巧妙地捕捉到“五星红旗”在月球展现的画面,来表现中国科技的辉煌成就,表达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C.文章先写“嫦娥三号”登月成功,月球车“胸前”五星红旗鲜艳夺目,再写12月2日“嫦娥三号”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是一般的新闻报道常用的倒叙写法。
D.根据文章介绍,到2020年,“嫦娥三号”将完成月球采样工作,返回地球,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提供服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神七”的亮点何在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因为要完成太空行走,必须在飞船上增加“气闸舱”的功能,这是“神舟”七号最大的亮点。根据飞船的总体设计,这一功能由飞船的轨道舱来实现。
“神五”和“神六”上的轨道舱仅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舱,航天员的吃喝拉撒睡全在这个舱段进行。针对“神七”的发射任务,轨道舱增添了许多新的功能,设计人员称作的“气闸舱”,实际就是轨道舱。“气闸舱”具有舱内气压泄除和恢复系统,舱内有线和舱外无线的出舱活动通信系统,出舱活动操作显示界面、照明和摄像装置,舱外航天服接口支持系统等。
为保证“神七”发射成功和航天员安全回家,“神七”返回舱座椅下的一个压力燃气包里用“压缩空气”来取代原先使用的燃气,并相应地增加一套“气源组件系统”作为动力源。座椅的提升原理没有变化,采用安全的气体——压缩空气,意味着即便发生泄露,也不会对航天员的身体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
“神七”另一个不同之处是发射时间进行了调整。“神五”和“神六”的发射时间都是在上午八九点,飞船返回的时间都是在凌晨。而“神七”的发射时间是晚上,飞船返回的时间是下午6点左右。飞船发射的首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返回的落区在内蒙古的四子王旗,所以首区和落区的时间被称为“一黑一白”。
发射时间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航天员出舱时间是在阳照区。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的活动都会被观测得一清二楚。飞船返回在白天,不仅便于对航天员的搜救,也便于飞船回收试验队及时对返回舱进行快速处置。
同前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一样,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是重中之重,因此,飞船设计师们把“安全设计”视为第一准则。
不论是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还是返回轨道舱,关好舱门非常重要,因而飞船舱门被设计师称为“生死之门”。飞船结构与机构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游巍说,在沿用了“神六”舱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形式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神七”的舱门进行了十多个项目的改进设计。考虑到航天员身着出舱航天服,充压后服装体积会增大,“神七”舱门的通径也比“神六”有所增加。
舱门打得开、关得上、密封可靠成为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真空、高低温、失重的太空环境下,将舱门打开,并不像在地面开关门那么轻而易举。而且舱门若不能保证密封,轨道舱内就无法复压,意味着2名航天员将无法脱掉舱外航天服,不能回到返回舱。
2004年,设计人员特意研制了真空热环境舱门开关装置,实现了在地面进行真空和高低温环境下的试验验证。游巍说,舱门专用的“真空罐”里,设置了开关舱门的机构,像一只机械手在模拟航天员的操作。设计人员为了获得舱门在更为恶劣的太空环境中的数据,还把“真空罐”的温度拉偏到零下45度和零上45度。通过计算机操作,获得试验验证数据。
“神七”发射升空后,将在341公里的高度绕轨道运行,也就是说,出舱的航天员要在这个高度进行太空行走。同时,飞船还将携带的一颗小卫星放飞太空,上演一部人、星、船曼舞太空的大戏。
小卫星位于轨道舱前端,离5个复压气瓶近在咫尺,如果释放小卫星时爆炸螺栓产生碎片,就会像子弹一样打到气瓶身上,一旦气体泄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飞船研制人员特意为安装在轨道舱外的5个复压气瓶穿上了“防护衣”。为了航天员的安全,为了“神七”的万无一失和载誉而归,研制人员慎之又慎,把安全做到了极致。
(摘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12.下列对“气闸舱”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增加“气闸舱”的功能,是为完成太空行走作的必要准备。
B.“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气闸舱”是在“神五”和“神六”轨道舱的基础上,针对“神七”发射任务的新特点,增添了许多新的功能与轨道舱并列使用的新系统。
C.“气闸舱”具有舱内气压泄除和恢复系统,舱内有线和舱外无线的出舱活动通信系统。
D.出舱活动操作显示界面、照明和摄像装置,舱外航天服接口支持系统等也是“气闸舱”所具有的系统。
13.下列对“首区和落区的时间被称为‘一黑一白’”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此处的“首区”特指“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落区”则是指飞船返回的落地点“内蒙古的四子王旗”。
B.“一黑一白”是指“神七”的发射时间是晚上,飞船返回的时间是下午6点左右(还是白天)。
C.发射时间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航天员出舱时间是在阳照区,这样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的活动更便于观测,同时也考虑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收视效果。
D.飞船在白天返回,既有利于对航天员的搜救,也有利于及时对返回舱进行处置,更好地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14.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神七”轨道舱座椅下的一个压力燃气包里用“压缩空气”来取代原先使用的燃气,并相应地增加一套“气源组件系统”作为动力源。
B.“神七”舱门被设计师称为“生死之门”,在沿用了“神六”舱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形式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神七”的舱门进行了十个项目的改进设计。
C.“神舟”七号出舱的航天员要在341公里的高度进行太空行走。同时,飞船还将携带的一颗小卫星放飞太空。
D.释放小卫星时螺栓爆炸会产生碎片,像子弹一样打到气瓶身上,必然导致气体泄漏。因此,飞船研制人员特意为安装在轨道舱外的5个复压气瓶穿上了“防护衣”。
第12课
飞向太空的航程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解析】C项,lüè/nüè,shì/zhī,jī/qǐ;A项,zhēn,ɡuō/tián,jìn/jìnɡ;B项,jiān,chǎn/zhōu,píng/bǐnɡ;D项,lěi/léi,jiào,zài/zǎi。
2.D【解析】A项,“倒记时”中的“记”应写作“计”,“举国观注”中的“观”应写作“关”;B项,“著陆场”中的“著”应写作“着”,“大形实验”中的“形”应写作“型”;C项,“反回技术”中的“反”应写作“返”,“预订轨道”中的“订”应写作“定”。
3.C【解析】(1)结余:结算后余下的钱、物等。节余:因节省而剩下的钱或东西。根据语意,应选“节余”。(2)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式)。琢磨:思索。根据语意,应选“琢磨”。(3)渡过:本义为“渡过,过水”。引申为“通过,由此地、此时移到彼地彼时”。度过:“让时间在工作、生活、娱乐、休息中消失”或指“生活了一段时间”。根据语意,应选“渡过”。
4.①11月1日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八号飞船。②“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升空已经32天。③“神舟”八号飞船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空间交会对接。
【解析】长句变短句的方法很多,最基本的一种就是对长句的附加成分特别是定语进行处理,处理长定语,可以把它分离出来,独立成句;也可以利用复指的办法,使句子主干突出,条理清楚。
5.乘2路车到图书城,转乘1路车在世纪公园下车,再转乘3路车直达仙都山。
【解析】在确立起点与终点后,此题的关键点是找出几条公交路线的换乘点在哪里,再注意语言的简洁。
6.可能:“863计划”的批准,给科技界带来了春天,这是以往所没有的情况。
催化剂:形象说明“863计划”加快了中国开始载人航天探索的进程。
【解析】可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词语含义。
7.用数字列举法。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相继成功发射等,都有力地说明了“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层次,抓住概括句。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等。
8.美国是航天大国,引用该国报纸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另外,所引“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又紧扣文题。
【解析】可从句子的作用和通讯的文体特点两个角度作答。引用美国报纸评论不仅是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肯定,又照应了文题;美国是航天大国,作者引用该国的报纸评论,增加了评论的权威性。
9.C【解析】本则新闻主要事实是“嫦娥三号”落月成功,工作任务圆满完成,文中多次提到“五星红旗”亮相,既展现中国科技成就,又表达中国人的自豪感。本题据此回答即可。
10.B【解析】本文虽有作者及观看者主观感受,但针对的是现实场景,主体仍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和介绍,作者强烈的感情含蓄地融在其中。
11.D【解析】文中未指明2020年是由嫦娥三号采样返回地球。
12.B【解析】由原文第二段可知,“设计人员称作的‘气闸舱’,实际就是轨道舱”,而不是“与轨道舱并列使用的新系统”。
13.C【解析】“同时也考虑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收视效果”属无中生有。
14.C【解析】A项,压力燃气包应该是安装在“神七”“返回舱”的座椅下;B项,由原文可知“‘神七’的舱门进行了十多个项目的改进设计”,而不是“十个项目”;D项,题目中漏掉了一个假设条件“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