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第8课
小狗包弟
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抄家
撕破脸
大喊大嚷
做客他乡
B.熬煎
具乐部
含沙射影
坠入深渊
C.谦意
通讯社
揪住不放
胆战心惊
D.款待
甩包袱
委曲求全
游街示众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经历漫长的岁月后,许多曾在“文革”中有过非理性选择的人,不期而遇地作出了选择,在报刊上向“文革”中被自己伤害过的人真诚地道歉。
B.巴金在晚年以“说真话”的勇气和平易近人的文字,倾心创作《随想录》,反思自我,拷问灵魂,其作品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
C.这只狗很忠诚,以前主人在的时候,它整天跟在主人的身边,总是点头哈腰,很开心。现在突然找不到主人了,它显得那么忧郁。
D.有人说,如今已不是巴金的年代。可是,当文学对现实惊人地冷漠时,我们多么需要巴金直刺现实的勇气,多么需要他震耳欲聋的呐喊。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从严治党上升到全局高度的背景下,反腐败不能仅靠纪检干部单打独斗,还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环节渠道、技术层面的通力配合。
B.在车水马龙的交通高峰时段,杭州协警礼为奇敏锐地发现地面有坍塌迹象,果断处置,及时制止了因路面塌陷造成人员伤亡的重大事故发生。
C.新行政诉讼法实施近一年多来,北京法院审结的一审行政诉讼案件中,因程序违法和行政不作为被判决败诉的案件逐渐增多。
D.将来登陆火星,不管是采取降落伞或气囊降落的方式,还是采用发动机点火反推降落的方式,两种方式都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4.下面是巴金先生的一段话,次序已经被打乱。请重新为之排序,使之通顺。(只填序号)
①但是有一点我没想到,我成为一个作家也许比较符合我的性格,所以是意外的顺利。
②我对自己所走的道路,一直不满意。
③我常说自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④我拿起笔写东西,就是因为对社会不满,肚子里有感情要倾吐,有爱憎要发泄,我才写东西。
⑤我说过我不是个文学家,也不懂艺术,这是说真话。
⑥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常想搞社会革命,希望对人类有比较大的好处。但有时想想,还是做一个作家,用笔写出自己心里的感情。
排序:
5.描述右面漫画的内容并写出寓意。
⑴画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①1966
年8月下旬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的时候,包弟变成了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晚上附近的小孩时常打门大喊大嚷,说是要杀小狗。听见包弟尖声吠叫,我就胆战心惊,害怕这种叫声会把抄“四旧”的红卫兵引到我家里来。
②当时我已经处于半靠边的状态,傍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都劝我把包弟送走,我请我的大妹妹设法。可是在这时节谁愿意接受这样的礼物呢?据说只好送给医院由科研人员拿来做实验用,我们不愿意。以前看见包弟作揖,我就想笑,这些天我在机关学习后回家,包弟向我作揖讨东西吃,我却暗暗地流泪。
③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一动一静,我们听得清清楚楚,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叱骂,有人摔破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④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⑤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我仍然住在这所楼房里,每天清早我在院子里散步,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隔壁房屋里增加了几户新主人,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有时倒下一点垃圾。当初刚搭起的葡萄架给虫蛀后早已塌下来被扫掉了,连葡萄藤也被挖走了。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是从紧靠着的五层楼公寓里迁过来的。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绿草如茵的时节,她常常弯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杂草,在午饭前后她有时逗着包弟玩……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⑥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这绝不是容易的事。那么我今后的日子不会是好过的吧。但是那十年我也活过来了。
⑦即使在“说谎成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节选自巴金《小狗包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选文叙述了一个真实而简单的故事:一只小狗,在“文革”棍棒的恐吓下,被胆小的主人送给医院作了解剖试验品。
B.第⑤段中作者写到院子里的“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意在说明文革之后世风日下,人们都懂得了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
C.结尾处结构简单,没有使用华丽的语言,却言简意赅,在简朴的语言中,道出了作者深沉的歉疚,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D.选文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一切都自然而然,记叙不露感情,议论深刻尖锐,抒情毫不做作。
E.作者的情感呈现波澜起伏状变化,节选文段情感变化依次为:轻松——忧虑——沉重——歉意。
7.第④段中作者两次写到“包袱”一词,其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
8.第⑤段主要借助什么回忆往事的
说说其所用表现手法及好处。
答:
9.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巴金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文中体现的思想在当今社会有何价值?
答: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父亲的玳瑁
鲁
彦
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玳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玳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里,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足以通知我似的。
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了。
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玳瑁便在门外“咪咪”地叫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佛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
“玳瑁,这里来!”
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
“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但是过了一会,玳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上了父亲的膝上。
“喏,在这里了。”父亲说。
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逃遁似的。
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摸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我们吃着饭,玳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了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
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候,玳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预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的。玳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拌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了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的。
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玳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了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限,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的进出,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
晚上,玳瑁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我们回家后,父亲换了一个寝室。他现在睡到弄堂门外一间从来没有人去的房子里了。
玳瑁有两夜没有找到父亲,只在原地方走着,叫着。它第一夜跳到父亲的床上,发现睡着的是我们,便立刻跳了出去。
正是很冷的天气。父亲记念着玳瑁夜里受冷,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会搬到那样冷落的地方去的。而且晚上弄堂门又关得很早。
但是第三天的夜里,父亲一觉醒来,玳瑁已在床上睡着了,静静地,“咕咕”念着猫经。
半个月后,玳瑁对我也渐渐熟了。它不复躲避我。当它在父亲身边的时候,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摸着它的颈背,它伏着不动。然而它从不自己走近我。我叫它,它仍不来。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玳瑁”,甚至咳嗽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溜出来了,而且绕着父亲的脚。
有两次玳瑁到邻居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玳瑁玳瑁”,东西寻找着,不见它到来。父亲却猜到它那里去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
“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便老远地听见了。”
“是哪,它只听我管的哩。”
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予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六月四日的早晨,我带着战栗的心重到家里,父亲只躺在床上远远地望了我一下,便疲倦地合上了眼皮。我悲苦地牵着他的手在我的面上抚摸。他的手已经有点生硬,不复像往日柔和地抚摸玳瑁的颈背那么自然。据说在头一天的下午,玳瑁曾经跳上他的身边,悲鸣着,父亲还很自然地抚摸着它,亲密地叫着“玳瑁”。而我呢,已经迟了。
从这一天起,玳瑁便不再走进父亲的以及和父亲相连的我们的房子。我们有好几天没有看见玳瑁的影子。我代替了父亲的工作,给玳瑁在厨房里备好鱼拌的饭,敲着碗,叫着“玳瑁”。玳瑁没有回答,也不出来。母亲说,这几天家里人多,闹得很,它该是躲在楼上怕出来的。于是我把饭碗一直送到楼上。然而玳瑁仍没有影子。过了一天,碗里的饭照样地摆在楼上,只饭粒干瘪了一些。
第五天早晨,母亲才发现给玳瑁在厨房预备着的另一只饭碗里的饭略略少了一些。大约它在没有人的夜里走进了厨房。它应该是非常饥饿了。然而仍像吃不下的样子。
一星期后,家里的戚友渐渐少了。玳瑁仍不大肯露面。无论谁叫它,都不答应,偶然在楼梯上溜过的后影,显得憔悴而且瘦削,连那怀着孕的肚子也好像小了一些似的。
一天一天家里愈加冷静了。满屋里主宰着静默的悲哀。一到晚上,人还没有睡,老鼠便吱吱叫着活动起来,甚至我们房间的楼上也在叫着跑着。玳瑁是最会捕鼠的。当去年我们回家的时候,即使它跟着父亲睡在远一点的地方,我们的房间里从没有听见过老鼠的声音,但现在玳瑁就睡在隔壁的楼上,也不过问了。我们毫不埋怨它。我们知道它所以这样的原因。
现在距我们离家的时候又已一月多了。玳瑁应该很健康吧?我希望能再见到和父亲的灵魂永久同在的玳瑁。
(选自《故乡的梦》,有删节)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第16段叙述父亲有事将要出去时,用“溜”“绕”“转”“跟”等动词描写玳瑁,生动地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昵和依赖。
B.文章第23—25段以大家叫唤“玳瑁”无动静,衬托父亲只消叫两声,玳瑁就走来了,表现了父亲对玳瑁的感情之深。
C.文章饱含深情,叙述真实而有序,描写细腻而生动,记录了父亲和玳瑁的日常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D.文章26段“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予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表现了玳瑁给孤寂的老人带来儿孙般的慰藉和快乐。
E.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并兼以议论、抒情,夹叙夹议,使文章具有哲理性和深刻性。
11.文章第2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12.文章中父亲与玳瑁情感深厚,请概括父亲对玳瑁的感情并分析。
答:
13.文章与巴金的《小狗包弟》在写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结合这两篇文章的内容探究其在揭示主旨的技法上有何共同之处。
答:
第8课
小狗包弟
参考答案与解析
1.D【解析】A项,“做客他乡”中“做”应写作“作”;B项,“具乐部”中“具”应写作“俱”;C项,“谦意”中“谦”应写作“歉”。
2.B【解析】A项,“不期而遇”指意外碰见。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应该使用“不约而同”。B项,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C项,形容恭顺或过分的客气,也形容虚假的恭敬和客气。D项,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A【解析】B项,“制止……发生”搭配不当,把“制止”改为“避免”;C项,前后矛盾,删掉“近”或“多”;D项,成分残缺,在“两种方式”后加上“的实施”。
4.③②⑥⑤④①
【解析】解答时,首先确定论述中心,找准语段首句,其次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览全部句子,确定此段内容是在论述“我”,剖析“我”,所以应确定③句为首句,接着②句“我对自己所走的道路,一直不满意”是对③句中“充满矛盾的人”作一说明,然后以时间为序,⑥句从年轻时候写起,到此已确定部分顺序为③②⑥。剩下的①④⑤论述的都是关于“写作”方面的事情,①④⑤在排序时应注意⑤句中“我说过”的领起转换作用,①句中“但是”的转折作用,据此可确定顺序为⑤④①,故总的顺序为③②⑥⑤④①。
5.【答案】⑴画面有三只小狗,其中一只趾高气扬地从街上走过,目中无人。另外两只小狗正在对话,左边的小狗说:“这小子看见咱们也不打招呼!”右边的小狗说:“听说他的主人当局长了!”
⑵讽刺了那些仗势欺人和狐假虎威的人。
【解析】解答此题,需认真观察图画,找出各构图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将画面的内容描述出来。概括漫画的寓意需注意图画的细节及文字内容,找出漫画所揭示的主要矛盾。
6.A、C【解析】B项“意在说明文革之后世风日下,人们都懂得了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错,作者意在说明文革之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和感情的隔膜;D项“记叙不露感情,议论深刻尖锐”错;E项,情感变化应该依次为:忧虑——轻松——沉重——歉意。
7.第一个“包袱”指的是害怕红卫兵因包弟来抄家,我心理上增添的担心;第二个“包袱”指的是将包弟送上解剖桌之后在心灵上引起的愧疚。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义的基础上根据语境进行分析。第④段中的两个“包袱”基本意思均为“负担”。根据语境,第一个“包袱”应为现实意义上的,它是指害怕红卫兵因包弟来抄家而产生的心理负担;第二个“包袱”则是精神意义上的,它是指因把包弟送上解剖桌后而产生的内心的愧疚与自责。
8.第⑤段主要借助对周围景物描写回忆往事。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同时,以哀景抒哀情,更添一番悲凉。
【解析】第⑤段主要是对楼房院子的一段环境描写,由“当初”可以看出运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描写“衰草、无缝的砖墙、高高墙壁上多开了两扇窗、大化粪池、几棵不开花的树”等景象,以哀景抒哀情。
9.巴金是一个敢于揭露“文革”罪恶,严于解剖自己,呼唤、讴歌人性的思想者。作者以解剖自我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用真理和良心感染每一个人,警醒人们汲取历史教训,不要让悲剧重演。这种反省、自律精神已经不限于他本人所有,而是随着他的作品,扩展到广大的读者当中,唤醒着人们善良的天性和社会公德、公正的回归。这种反省、自律精神过去需要,现在也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探讨人物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分析人物形象需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文本细节从其思想品质、理想追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概括。探讨巴金在文中所体现的思想在当今社会的价值,首先要根据文本概括出选文体现了巴金什么思想,然后再探讨其对于现实的意义。
10.A、C【解析】B项错在“表现了父亲对玳瑁的感情之深”,应该是“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近”。D项“带来儿孙般的慰藉和快乐”曲解语意。E项错在“夹叙夹议,使文章具有哲理性和深刻性”。
11.①交代了玳瑁的来历。②为后文表现父亲和玳瑁之间的深挚感情蓄势(先抑后扬也可)。③照应标题,暗示了玳瑁是父亲的宠物,而非全家的猫儿。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
内容上分析作用。
12.①亲近:父亲把玳瑁当作孩子,能领会它的感觉,亲近抚摸;父亲临终前,
抚摸并亲密地呼唤玳瑁。②疼爱:父亲厌鱼的味道,但经常给玳瑁带鱼回来,
准备鱼汤拌饭。③挂念:父亲在新的地方住宿,还挂念着玳瑁夜里受冷。
【解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情感的题目,注意对文意的概括,文章中往往有情
感的变化,注意结合文章分析。
13.①通过真实的小事件的叙述(或以小见大),凸显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揭示文章主题。《小狗包弟》叙述了包弟讨人喜欢、痛别包弟等生活小事件,表现出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本文叙述了父亲与玳瑁的日常生活小事,表现父亲与玳瑁的深厚感情及作者丧父的悲痛之情。
②运用了对比手法揭示主旨。《小狗包弟》中文学家对待狗与后文红卫兵对待
包弟、包弟的可爱与包弟的悲惨遭遇等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文革”时期的惨无人道的现实;本文玳瑁对“我”和母亲的态度与对父亲的态度形成对比,揭示玳瑁与父亲感情之深。(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注意从情感和手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要对《小狗包弟》熟悉,然后结合这篇文章分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