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第11课 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六合”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1)、秦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实力。(主观条件)(2)、秦王制定了正确的统一策略。读书思考:
意气风发的秦王嬴政为什么能够统一天下呢?商鞅变法远交近攻(3)、统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客观条件)1、秦统一天下的条件2、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咸阳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都城在咸阳。南海东海长城陇西秦的统一
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3、秦统一的意义 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
2.加强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统一为大一统的文化共同体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秦的统一影响深远。
自此之后,中国历史发展历程中,虽也出现过分裂割据局面,但统一仍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民族之间也常有冲突、矛盾和战争,但交往、交流与交融成为民族关系的主流。因此,秦的统一有划时代的意义。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冕旒衮服该取一个怎样的称谓呢?秦王嬴政秦始皇1、皇帝制度
(1)皇帝名号制度:以“皇帝”代“王”,自称“始皇帝”。
(2)皇帝继承制度:子、孙继承,为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之无穷。
(3)皇帝权力制度(包括成文和不成文的规定)。“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都由他决定”。不仅是中央,地方郡、县主要官吏也由皇帝直接任免。“独裁”、“专制”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一般特征。皇帝太尉
丞
相
御史大夫
郡(郡守)县(县令)最高统治者中央地方(郡县制)哪个中央官职
最重要?行政军事监察2、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制
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这是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历史的进步。郡县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构成一个完整的政治制度体系。通过这个体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在秦朝建立起来。
这种体制它具有皇帝专权、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三个特点。
议议: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主要区别。第一,郡、县主官由皇帝任命,有一定任期;被分封为诸侯后,位置子孙世袭。
第二,郡、县主官只有行政管理权;分封制下的诸侯有封国的土地使用权,可以组织和指挥军队等,权力很大。三、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 1、经济措施
(1)统一度量衡制度秦铜权秦陶量秦铜量
(2)统一货币 (3)修建道路网
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网。驰道和直道是道路网中的主干道。A、修筑驰道。驰道应为秦朝陆路交通的主动脉。从首都咸阳通往六国和辐射四方的道路,有东方道、西方道、滨海道、武关道、上郡道、秦栈道。主要用于统一和控制全国。也方便了秦始皇巡游。
B、秦向北修直道。公元前212年,始皇命蒙恬修筑由咸阳向北伸的直道,“长千八百里”。此道的修建,主要目的是为了调动军队和运输军事物资以抵御匈奴的南下,客观上也有利于北疆与内地的交往。秦直道:从咸阳北到九原郡(今包头市)一条直通大道,主要用于快速增兵北方边境,防击匈奴。一般认为,昭君出塞,就是经秦直道,北去匈奴的。2、文化措施
(1)统一文字
秦朝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后来,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逐渐流行起来。“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以“马” 、“安”两字为例) 小篆隶书 隶书
1、货币和度量衡统一, 便利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2、文字统一,便利政令的发布和文化的交流。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作用 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有什么作用呢?议一议:历史上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结合本课内容,说说它的依据是什么?想一想 说一说皇帝制、郡县制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秦朝的统一,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为历代经济的交流与发展奠定了基础。1.秦统一天下的条件
2.秦统一天下的过程
3.秦统一的意义“秦王扫六合”1、皇帝制度
2、中央行政体制
3、地方行政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经济措施
2、文化措施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课堂小结学习测评1.秦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230年
D.公元221年
2.试分析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
3.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主观原因:
A.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秦国已具有统一天下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
C.秦王政决策正确、实施得力。
客观原因:
A.战国经济文化发展,统一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B.人民群众渴望统一、要求统一。
C.众多思想家、政治家提出来统一国家的主张。
D. 其他。 答: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促进了我国历史的发展。B史海拾贝泰山石刻与五大夫树五大夫松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