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鹅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根据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感受乐曲中描绘的鹅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3.四分休止符,反复跳跃记号的唱法。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歌曲的音乐形象——悠闲自在。并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四分休止符,反复跳跃记号的唱法
3教学过程
导入
师:欢迎大家走进音乐课堂。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它还有一点点神秘呢!要小朋友们猜一猜它才会现身,你们可要听好了!
“身穿白袍子,头戴红帽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
生举手答
图片展示——鹅
师:请小朋友们说一说鹅的特点,谁来学一学他走路的样子?你们喜欢大白鹅吗?
生:喜欢
师:古代有一位小朋友他也非常喜欢鹅,在他七岁的时候就写下了一首关于鹅的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板书:咏鹅
生:咏鹅
师:对了,这首诗就是骆宾王写的《咏鹅》,或许你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背了对不对?那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诗。
出示古诗《咏鹅》
师示范读。
师:小朋友们知道吗?有一位作曲家也很喜欢大白鹅,就把这首诗写成了一首优美的歌曲。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歌曲《咏鹅》。
新授课
(一)听音乐,答问题
播放课件:听一听
师:大家仔细听《咏鹅》这首歌看谁听的认真,听后说说你听到出现了几次这首诗?(音乐停止)
这位小朋友说:“这首歌曲多次出现《咏鹅》这首诗。”“你能说说出现了几次吗?”
师:她说2次,你说3次,这位小朋友说4次。有2次、有3次、有4次,究竟出现了几次?让我们来看正确答案。(师再播放课件)
再听音乐,这次同学们都伸出你的手,当听到第一遍时伸出一个手指头,听到第二遍时再伸出一个手指头,最后看看到底是几次?(4次)
师出示歌谱
师:小朋友们仔细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唱四次?究竟是什么原因?认真观察的同学看出来了,因为这首歌的旋律当中出现了这种记号(反复跳跃记号),因为有了它,才使得反复跳跃记号之间的部分要重复演唱一次。
我们一起来看在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记号?先看第一处,在古诗第一遍结束的地方使用了反复跳跃记号;第二处在鹅的叫声结束之后出现的,因此,这之间的部分要重复演唱。接下来听老师完整地演唱一遍歌曲。(师范唱)
(二)学习歌曲
1.按节奏读歌词
师:朗读是我们最拿手的事了,但按照一定的节奏读可不太容易,请看大屏幕,(师播放课件:按节奏读歌词)试试看你会读吗?听老师读一遍,(师按节奏读歌词)。
a.鹅鹅︱鹅0︱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b.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听完之后,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种节奏不同。)有什么不同?(原来呀,第一种节奏在鹅后使用了休止符。)我们来练习一下第一种节奏,为了能读准确,我们在读到休止符的时候握一下手,来我们一起试试。
师:小朋友们完成的非常好。让我们再听歌曲,歌曲分别采用了哪种节奏?听完歌曲我们知道了歌曲前两遍采用的是第一种节奏,后两遍采用的是第二种节奏。看来小朋友们听得非常认真。
2.学唱歌曲
师:古人用诗歌表现对鹅的喜爱,今天让我们把这种喜爱之情用最美的歌声唱出来吧。
(1)播放歌曲《咏鹅》录音范唱。生可边听音乐边摆动身体。
(2)教师范唱,生拍手打节奏。
(3)学唱第一部分
师按乐句教唱,生学唱。
比较结束句的不同。指导学生边唱边动手画旋律线。
(4)学生齐唱第一部分,师伴奏
(5)学唱第二部分
师按乐句教唱,生学唱。
比较结束句的不同。指导学生边唱边动手画旋律线。
三、拓展
欣赏其他版本的《咏鹅》,设问:你有什么不同感受?
师:同一首古诗,但作曲家给它们配上不同的旋律,情绪就不同了。
四、小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不但学习了歌曲《咏鹅》而且还欣赏了不同版本的《咏鹅》,那么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我们就更应该爱护大自然,保护这些小动物,不要去伤害他们,知道吗?好了,小朋友们下次上课再见吧!
课件13张PPT。
咏 鹅原来是漂亮的大白鹅!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新歌,请听听歌曲表现的是什么动物。
你熟悉歌曲的歌词吗? 咏 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关于《咏鹅》(唐诗)。 《咏鹅》是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全诗共四句,描写鹅的外形特征以及游水时轻盈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请再次聆听歌曲。注意歌曲中的诗词出现几次?两段音乐旋律一样的吗?请再次聆听歌曲。注意反复跳越记号的作用。请轻声学唱歌曲的第一部分。请轻声学唱歌曲的第二部分。请把两个部分连起来唱一唱。请思考:歌曲的两个部分情绪有什么不同。请为歌曲的两个部分,设计不同的力度来表现。在教师指导下,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谁还会唱根据古诗创作的歌曲?请为同学们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