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学情分析
1、大多数的学生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掌握基础历史知识的能力;
2、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基础的历史知识的拓展能力还有待加强,在对史料的分析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训练。
二、课程标准
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影片片段、合唱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去了解开国大典的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听、读等途径的自主发挥,结合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并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加感受到新中国成立对于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的更加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叙述开国大典的基本经过,并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到学习中并培养能力。
五、教学过程
【过渡环节】
教师:刚刚,我们一起了解到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召开了一次筹建新中国的会议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我们确立了临时宪法、首都、国歌、国旗等并选举了国家机构。终于,全国人民迎接来了那个神圣而伟大的时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那个历史的瞬间吧!
【新课环节】
活动:《新闻播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开国大典典礼基本准备就绪的相关新闻》
(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配合,用娓娓动听的语言自然地把我们带到那个历史情境中)
播放电影片段:《开国大典》
活动:小记者现场采访一些同学观看完视频的感受。
问题1:假如你处于当时的那样的历史环境中,你觉得你会做出什么样的欢呼动作呢?
问题2:你觉得新中国之所以等到了这一天,靠的是什么呢?
问题3:看完了这一段视频,你最想对中国近代的那一段历史说句什么话呢?
问题4:这段视频对你的内心最大的触动是什么呢?
(设计的意图:通过问题,去触动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让他们从内心中真正感受到国家独立的自豪感)
学生简述:开国大典的基本概况(时间、参加的大概人数、毛主席的发言、庆祝环节等)
(设计意图:学习历史还是要注重基础的掌握,让学生叙述,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学生讨论问题:开国大典上为什么要用54门礼炮齐鸣28响?
A、学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自由发言;
B、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答案:
28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历史。
(教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要在此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
分析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
A、教师提出问题:材料中的前后两个“天安门”的涵义各是什么?
B、小组分别讨论(略)
C、教师进行小结。(略)
师生讨论后归纳: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它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2)国际意义: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励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这个教学片段在整体上能够较好地把握新课标,充分发挥了老师和学生的智慧,在课堂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2)这个教学片段能够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中主动思考问题,做到既能较好把握基础,又能培养能力,而且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
2、不足之处:
这个教学片段在细节的衔接上,老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好,以至于有些环节的衔接显得有些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