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3、了解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情况。
【学习重点】
土地改革
【学习难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涉及的内容繁杂,许多措施不易理解。
【重点梳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何时颁布的?他规定了怎样的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
1950年6月;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新中国的土地改革从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其总政策是什么?
1950年冬;1952年底;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21cnjy.com
3、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其结果怎样?
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贫苦农民;到1952年底,3已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一定的生产资料,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相关链接】
中国历史中涉及土地问题的史实有哪些?为什么土地问题如此重要?
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均田制,北宋王安石改革中的方田均税法,明末张居正改革中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1952的土地改革,20世纪7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土地问题是民生问题,是中国几亿农民百姓的命根子,把土地问题搞好,农民们就能安乐地搞生产,我们才有饭吃,所以土地问题非常重要。
2、土地改革后,地主土地所有制被代替,比较一下这两种土地所有制的异同?
地主土地所有制生产资料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具有剥削性质,封建性;
农民土地所有制生产资料掌握在大众手中,满足大众需要;
【教师点拨】
1950年的土地改革在政策上同过去有所不同,采取了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就有利于减少土改运动的阻力,有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发展农村的经济。土改运动使全国广大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约350亿公斤粮食的沉重地租。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