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教学目的
与要求简述“文化大革命”中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
重点难点
重点:
动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难点:
(1)林彪集团的形成,以及林彪在被确定为毛泽东的法定接班人后发动政变,阴谋杀害毛泽东的原因。
(2)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形成及其篡权活动。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程序
学习过程
一、自学与交流: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经济形式的恶化和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
①自1967年起,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②林彪集团的覆灭:九一三事件。③周恩来的努力: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调整国民经济,解放干部,使各方面有了转机。到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④邓小平的努力: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全面整顿,国民经济再度回升,但随“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国民经济又遭破坏。
2、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和某些成就、“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①损失:“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破坏严重,损失约5000亿元。②取得成就的原因:由于周恩来、邓小平等的努力,及广大群众、干部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工农业总产值保持一定速度增长,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完成,国防科技取得重大成就。)③“文化大革命”的结束: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清明节时出现“四五运动”,为后来党中央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1976年7月6日,朱德逝世;9月9日,毛泽东逝世;10月,“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二、合作探究:
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或向全班同学推荐的有价值的问题:
3、“抓革命,促生产”是“文革”时期一个流行的口号,想一想,这样的“革命”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吗
提示:就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本意来说,不能说不重视经济建设,他力图使政治与经济、革命与生产达到和谐的统一。“抓革命,促生产”这个口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但事实上这个口号被赋予的特定内容,是各项工作都必须“抓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文化大革命”并不是什么“革命”而是一场严重内乱。因此,抓“革命”的结果,是导致了生产被置于次要地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4、林彪、“四人帮″两个集团先后被粉碎,说明了什么
提示:从根本上说,是林彪、“四人帮”两个集团倒行逆施,制造动乱,乘乱夺权,丧失民心的结果;也是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同他们斗争的结果。它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政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也说明,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阴谋家、野心家逃脱不了历史的惩罚。
5、1973年和1975年国民经济出现了回升局面,其原因是什么
1973年国民经济回升,是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努力调整经济的结果。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全面整顿的结果。
三、拓展延伸:
阅读“四五”运动时悼念周恩来的一首诗: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回答:
①诗中的“鬼”、“豺狼”指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叫”和“笑”
②“扬眉剑出鞘”的含意是什么
提示:①“鬼”、“豺狼”指以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为首的“四人帮”集团。他们认为周恩来逝世,对他们夺权有利,他们为篡党夺权大造舆论。
②“扬眉剑出鞘”的含意是人民群众同“四人帮”作殊死斗争。
召开主题班会,讨论“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教训。
提示:“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的总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一是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党内民主制度,防止个人独裁,反对个人崇拜。同时,要加强队员民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决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系统总结: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