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 同步练习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9 19:1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12·泰安学业考)对联折射了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2.我国改革开放中,首先进行改革的是(
)
A.国有企业
B.农村
C.城市
D.工业
3.(2012·河北中考)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4.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FF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5.(2011·泉州中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
)
①实行土地公有制
②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③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进行的农村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实行乡镇管理体制
C.多种经济成分并举
D.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7.邓小平曾说:“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很有信心。”那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
)
A.1953年
B.1956年
C.1978年
D.1985年
8.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理论基础的文献是(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9.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设立经济特区
10.(2012·扬州模拟)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说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二、非选择题
11.(2012·安顺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8
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20
世纪70
年代末广州郊区的宣传标语。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发动的哪两次运动?
(2)分析材料二得知,我国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3)通过对以上材料的对比分析,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时代特色的了解和辨析能力。A是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对联;B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对联,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扎根农村的决心;C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对联;D由对联中的“自主权”“责任制”可确认该项是改革开放后的对联。
2.【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记忆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大包干”“包产到户”,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初形式,故选D。
4.【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的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是包产到户,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定期承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农业收成按规定交完农业税和集体留成后,其余大部分归承包户,由自己支配,这也体现了多劳多得的原则。依此判断,本题应选A。
5.【解析】选C。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故①与题意不符,②③④是它们的共同之处。
6.【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一直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出现和发展,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A项仍是发展种植业,B项是管理体制,与产业结构调整无关,C项是所有制结构改革的目标。
7.【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985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8.【解析】选C。A项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D项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的重要讲话,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宣言书。只有C项是在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
9.【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1985年国有企业改革前,由于我国实行的仍然是计划经济,政府控制着企业,企业缺乏自主经营的权利。故题中“松绑”的呼吁,反映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要求。
10.【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改革是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改革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拓展延伸】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与农村改革的相同之处
都改变了以往的生产经营方式。
(2)劳动者多劳多得(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
(3)都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4)都实行了生产经营责任制,责任制实际上是责、权、利的紧密结合。
11.【解析】本题以农村政策调整为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综合理解能力。第(1)题在审题时要抓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结合材料一中“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等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可以得出答案;第(2)题在审题时要抓住“政策”“影响”,结合材料二中“包字万岁!早包早富”“20
世纪70
年代”等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可以得出答案。第(3)题在审题时要抓住“认识”,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产生的不同影响入手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两个运动顺序可颠倒)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农村生产的大发展,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3)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国情,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