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民族团结的加强
教材分析
知识与能力
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知道我国构建的民族关系,理解少数民族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的原因,培养和提高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竞猜、识图、课外收集整理资料、探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竞争,用历史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感悟团结就是力量,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法学法
教法上:采用了图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等方法;
学法上:则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情感体念、分析归纳和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设计
(新课准备)
课前发放导学稿,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少数民族的名称、服饰图片、民歌、节日等。并依据导学稿预习提纲的问题做好预习,进行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播放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在热烈的氛围中进入本课学习。让学生通过听歌曲知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将与民族有关。接着展示一组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服饰认识(包括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满族、傣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历史上我国民族关系有过对立和斗争,但主流是和平友好,和睦相处的。那么,新中国又是怎样加强民族团结的呢 由此引入新课----民族团结的加强。
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自主探究
学生利用导学稿,自主学习,探究问题。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
先组内交流订正,然后组与组交流展示,师生互动一个小组展示一个探究题。
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进行点拨、引导、补充和纠正,同时展示一些相关的图文资料,以加深理解,并对每个组的表现作出评价。
第一小组:问题探究一: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曾做出哪些贡献?(各族人民为边疆开发、国家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实例。在此过程中教师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来说明少数民族的贡献。
第二小组:问题探究二: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什么?民族基本制度是什么?(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民族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学生根据课文作详细的回答。在此过程中教师展示一些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更直观认识和更深刻理解。教师可适当作些解释。
第三小组:问题探究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体现有哪些?(1、设立5个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县〈旗〉,2、现在,自治区、自治州、县的政府首脑都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3、55个少数民族都有全国人大代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展示一些相关的图文资料加以说明。
第四小组:问题探究四:为了达到各民族共同繁荣,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2、各方面给予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3、为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学生详细讲解每一个具体措施,教师及时展示相关图片,进行辅助说明。
第五小组:问题探究五:结合“亚欧大陆桥”图片,说一说它经过了我国哪些少数民族地区?举例说明它的开通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1、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2、有利于东西部经贸往来,有利于中欧贸易发展,有利于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等)学生联系现实联系所学地理知识,可以广泛而谈,各表见解,教师可以不置可否,可以提供补充。教师及时展示图片和数据资料等。
第六小组:问题探究六: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你能说出哪些历史上的民族友好往来的史实?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明天。(1、张骞通西域、昭君出塞、少数民族内迁、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与吐蕃的友好关、元朝的民族关系发展……2、民族团结,和睦友好是主流,少数分裂分子和其分裂行径是背离历史潮流的,他们的阴谋是不能得逞的,民族团结的主流不会被动摇。)学生分析回答时,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并作说明。
第三个环节:反馈提升
这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一种检测,不需要太多练习题,但要注重层次性、典型性。
师生同唱《爱我中华》(歌曲)进行情感升华,结束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