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选择题:
1、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范围广
B.时间长
C.危害大
D.全球首次
2、罗斯福新政首先整顿的部门是( )
A.银行
B.农业
C.工业
D.公共工程
3、19世纪30年代,罗斯福实行了“新政”,其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有( )
A.不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
B.彻底放开市场和价格
C.刺激消费和生产
D.不确定各企业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
4、罗斯福新政中,不是为缓解危机中生产过剩而采取的措施是( )
A.缩减大片耕地
B.规定工作时日
C.制定企业生产规模
D.新建许多公共工程
5、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实施了效果显著的“新政”。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新政使美国逐步由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B.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
C.新政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彻底消除
D.新政实施后,美国积极对外侵略扩张并挑起世界大战
6、罗斯福新政的最大特点是( )
A.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B.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D.不
同程度地实行国有化政策
7、1933年3月,罗斯福就职时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这些话侧重反映了美国经济危机 ( )
A.范围特别广
B.来势异常猛烈
C.持续时间长
D.破坏性特别长
8、林肯和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的两位著名的总统,他们在职期间都取得了卓著的政绩。从结果上看,林肯政府的施政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同点是( )
A.维护了国家统一
B.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C.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内的种族歧视状态
二、材料分析题:
识图并回答问题:
1、(1)如图,其中的人物是谁?他在哪一年就任美国总统?
(2)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他采取了什么办法?其中心措施是什么?
2、下列三幅图反映了1929~1933年美国的社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A
图B
图C
(1)图A反映了1929~1933年美国社会的什么状况?
(2)图B、图C反映了美国政府针对图A中的社会状况采取了什么措施?
(3)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经济危机特点的识记。这场经济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但不是最早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场经济危机发生在英国。
答案:D
2、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能力。四个选项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其中,
中心措施为“工业”,而银行为罗斯福新政首先整顿的部门,B、D两项排在二、四。
答案:A
3、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分析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
预和指导,A、B、D不正确。
答案:C
4、思路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及应用能力。A、B、C三项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而D项是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
答案:D
5、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罗斯福新政的正确认识。“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一次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新政”使美国
度过了危机。
答案:B
6、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罗斯福新政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了解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实行新政的目的就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新政的各项措施充分体现了这一目的。
答案:C
7、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阅读能力和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1929年爆发于美国的这场经济危机具有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的特点。罗斯福的这段话反映的是经济危机破坏性大这一特点。
答案:D
8、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这两个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
和理解能力。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包括黑人的战斗积极性,扭转了战局,使北方获得了战争的胜利,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罗斯福新政则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重振了美国经济,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B
二、材料分析题:
答案:1、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识图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再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图中人物是谁,并注意其中的关键词“中心措施”。建议在学习中注意图文结合。(1)罗斯福。1933年。?
(2)新政。调整工业。
2、思路解析:本题通过历史图片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结合所学有关知识。
答案:(1)经济危机使美国公民大批失业。?
(2)新建了许多公共工程。?
(3)减少庞大的失业队伍,刺激消费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