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2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3学情分析
本课由于是对草原和田野的赞美和歌唱的诗歌,
所以重点应在于吟唱和理解,
依据诗歌的蕴含和跳跃美的特征,
应充分指导诗歌的朗诵。
所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进行分类,
好学生应重点指导他们的自学方
法,对中间学生应加大监管力度,对差学生应做到指导到位,检查到位,尤其要做到课堂后练习巩固。
在学法指导中仍然强调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4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看图激趣,走进诗歌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敕勒歌》,感受草原的魅力。
2.简介《敕勒歌》的文学知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活动2【讲授】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检查
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
敕勒(chì
lè)
天似(sì)穹庐(qióng)
见牛羊(xiàn)
笼盖(lǒng)
②强调:
见,通“现”,显现,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读后借助工具书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活动3【讲授】三、品读诗文,感悟诗意
1.全班齐读古诗。
2.深入诗文,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可以表现天高地阔的比喻很多,诗人为什么要选择穹庐?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试想象自己此时若站在草原之上会有什么感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来理解表现出来。
穹庐是草原的特点,用牧民们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非常亲切。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3.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齐诵古诗。
这首民歌还有一个历史故事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全班背诵古诗。
活动4【讲授】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感受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领略了北方敕勒族人民的生活,体会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活动5【活动】五、拓展
1.请学生就自己平时积累的描写赞美草原的诗歌、歌曲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