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欧洲联盟
一、欧盟成立的原因
1、相近的经济水平、国家性质、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为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欧洲主要国家虽然规模不一,但工业化程度都很高,而且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比较密切。政治制度上虽有差别,但就国体来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其实质都是为了保证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的历史文化传统基本一致,都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明,都受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宗教信仰也大体类似,其主流宗教皆源于基督教,后来又陆续衍生出天主教、东正教、新教等。他们的官方意识形态都提倡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博爱、平等。这些相近的经济政治因素和共同文化历史渊源、心理认同感等都有利于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2、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国际调节。
经济因素是促使战后欧洲联合的诸种合力中的最为主要的一股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工业国家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贸易、金融等经济领域日益国际化,跨国公司异军突起活跃在全球各个经济领域。所有的这一切经济变化促使经济活动突破国界的限制,在更为广阔的区域内重新调整生产关系。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为国际调节提供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随之加强,但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还远远落后于美、苏,只有打破西欧各国的经济壁垒,联合成为一个地区性组织,才能有效地在世界市场进行竞争,并在世界经济、政治中发挥作用。
4、战后国际形势与西欧地位的变化,促使西欧走向联合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经济衰败,凭一国力量无法复兴。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欧洲与美国的力量对比发生巨大的转变,特别在经济方面受其牵制。战后的形势让欧洲人明白——欧洲到了必须联合的时候。
5、战后初期美国的对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联合。
西欧通过“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在迅速恢复经济的同时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的联合。
6、苏联的影响。
社会主义苏联在战后的发展让欧洲人瞩目,苏联的崛起成为欧洲一大威胁,反苏的共同倾向也是欧共体建立的一项因素。
二、新课教学
一、战后初期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大战对西欧的破坏
2、战后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
①西欧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技术素质高;
②各国政府不同程度地实行干预经济和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③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大量“美援”涌入西欧。
3、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恢复的时间:战后至50年代初
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50—60年代
经济发展最快的是联邦德国
二、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50年代
1956年
1967年
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原子能共同体
《布鲁塞尔条约》
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2、欧洲共同体经济的发展
1979年,欧洲共同体各国国民生产总值之和首次超过美国。
三、欧洲联盟的建立
1、《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12国首脑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议,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包括《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总称《欧洲联盟条约》。
《欧洲联盟条约》标志着欧共体从一个经贸组织开始向政治、外交、防务实体方向转变,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次突破性进展。
2、欧盟的建立及其影响
时间:1993年11月
影响:在经济上,它极大地促进了欧洲区域一体化进程,提高了欧盟各国的竞争力。在政治上,欧盟已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三、欧盟今日对国际社会生活的影响
1、经济领域
(1)
关税同盟为一体化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1968年7月,共同体成员国间提前全部取消关税和贸易限额,对外实行共同关税率,建立了6国工业品关税同盟。这不仅促进了成员国间贸易的发展,而且加深了各国在贸易、生产和金融领域里的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提高了西欧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为一体化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2)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979年3月13日欧共体正式建立欧洲货币体系,为单一货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991年《马约》对经济货币联盟的最终目标、实施途径及最后期限做了明确规定。2002年1月1日
,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3月1日,欧元区各国原货币停止流通,欧元正式成为欧元区国家的唯一法定货币。欧元的出现使欧洲各国的金融市场和股票交易更趋一体化,欧洲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得到加强,欧元作为国际清算、交易和储备货币的地位直接向美元的霸权地位发动了挑战,从而在经济上也有助于多极化世界的发展。
(3)
统一大市场的建立,实现了商品、资本、人员与服务的自由流通
1985年6月,欧委会正式提出了关于完成内部统一大市场的白皮书,提出在欧共体内建立“无国界”的统一大市场,真正实行人员、商品、资本、服务的自由流通。1985年12月,委员
会的“白皮书”得到理事会批准。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商品、资金、服务和人员开始在欧盟成员国内部自由流通。
国家
人口
面积(平方公里)
GDP(美元)
国际储备(美元)
进出口(美元)
欧盟
37107万
399.6万
83816.30亿
5205.12亿
36191.60亿
美国
26310万
936.4万
69520.20亿
1759.96亿
13555.95亿
日本
12520万
37.8万
51080.40亿
1926.20亿
7789.44亿
全世界
567300万
13348.3万
278462.41亿
未计
103910.96亿
上述情况表明:在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国际货币储备、进出口方面欧洲联盟超过了美国和日本。人口接近美国和日本的总和,进出口相当于美国和日本总和的169%;国际储备相当于美国和日本总和的141.21%。联盟式的欧洲现代资本主义还在继续扩展,20世纪初实现东扩计划后,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形成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三极并立的局面。就欧盟在全世界的实力地位而言,这种集团实力是不容忽视的。她的人口占全世界的6.54%,面积占全球的2.99%,而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30.10%,进出口总值占全球的34.83%。
2、政治领域
欧洲一体化虽从经济领域着手,但从
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政治目标。欧洲一体化的再次启动,政治联盟的目标又开始浮现,第5次东扩是欧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它标志着冷战在欧洲造成的分裂将最终走向历史,欧盟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将给欧洲一体化及世界格局带来深远影响。
建立政治联盟。12
国在1991年12月召开的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政治联盟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2国将实行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并将最终实行共同的防务政策。
3、对外关系
20世纪70年代,苏联承认共同体,双方经济贸易增长。1975年5月正式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关系。1983年11月1日,扩大到整个欧共体国家。
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加强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对话。
另外,其与亚洲以及拉美国家广泛建立正式关系。于1975年
5
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共同体成立后多年未与苏联、东欧国家(南斯拉夫除外)建立正式关系。苏联曾斥其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经济支柱",采取不承认、不接触政策。1972年苏联开始承认共同体是"一个现实"。此后"经济互助委员会"与共同体为建立关系多次接触,1988年
6月25日双方正式签署相互承认并建立正式关系的联合声明,从而结束了东西欧两大经济组织30年来相互隔绝的不正常局面。1975年5月共同体同中国建立正式关系。1985年欧共体成为仅次于日本和香港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