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1-29 19:3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2课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学习要求:
赫鲁晓夫的改革。
匈牙利改革
“布拉格之春”
课程标准。
了解赫鲁晓夫改革,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知识与能力:
问题讨论法。在读书过程中认真思考、设疑、质疑并讨论。
对比教学法。尝试把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同时期的中国、改革后的中国进行一些比较,以帮助思考苏联、东欧改革存在的问题。重点了解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并尝试对它们进行客观的评价,积极思考他们的经验教训。难点能否对苏联、东欧国家改革做出客观评价,能否认识到改革陷入困境不是不需要改革,而是未能实事求是、持之以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实施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必然道路。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实事求是、坚定不移才能取得成功。苏联、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民德、南斯拉夫、大西洋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一、赫鲁晓夫改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斯大林逝世,苏联高层送葬,包括赫鲁晓夫和中国总理周恩来。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答:“斯大林时代”存在严重弊端,改革势在必行。
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进行了哪些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答:内容: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削减农业税、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扩大集体农庄经营自主权等。
成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赫鲁晓夫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为什么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答:原因:改革只是在具体做法上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修补和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缺乏深思熟虑和反复试验;赫鲁晓夫个人性格存在着独断专横、急于求成的毛病。
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其后果是什么?
答:做法: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所以,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
后果:不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1956年在莫斯科红场上的阅兵式上,已经看不到斯大林的头像。
重要人物简介:
赫鲁晓夫,全名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894―1971),前苏联领导人。他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191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31年由区委书记爬到了苏共莫斯科州委和市委第一书记的职位,1938年担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隔年进入了中央政治局。1949年到1953年,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1953年9月,他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赫鲁晓夫在1956年2月主持召开了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会上,赫鲁晓夫抛出“三和”(和平过渡、和平共处、和平竞赛)路线,并在所谓“反对个人迷信”的幌子下大反斯大林,推行一系列路线。1958年底,赫鲁晓夫又担任了苏联部长议会主席的职位。1959年他通过苏共“二十一大”进一步自己的改革政策,清洗老布尔什维克。1960年他片面撕毁苏联与中国签订的几百个协议和合同,撤走在中国的全部专家。1961年苏共召开“二十二大”,赫鲁晓夫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的方针与政策。1963年,在赫鲁晓夫大肆反华的同时,苏联与美、英签订了部分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动了宫廷政变,免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他被强迫退休,成为“特殊养老金领取者”,自此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下台后郁郁寡欢的赫鲁晓夫在乡间隐居,他在这段期间撰写了回忆录,详细记述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披露了很多重大事件的内情,他的家人在苏联官方试图没收书稿的情况下,秘密将书稿运送到西方出版。
1971年9月11日,曾经叱咤一时的赫鲁晓夫因心脏病在沉寂中病死,当时的俄罗斯各大报纸在报道中甚至没有明显突出他的名字。
历史给我们的反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东欧和亚洲的一些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建设初期苏联的这种模式还能够实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暴露出了很多的弊端。为克服这些困难,东欧多数国家开始进行改革,其中匈牙利还爆发了“匈牙利事件”。
二、匈牙利改革
东欧各国被束缚在苏联主导的集团体系中,缺乏自主选择的条件,难以突破匈牙利事件街上出现了路障,市中心的斯大林像被拉倒。匈牙利事件后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历时三周的动乱使匈牙利遭受重大损失,数万人伤亡,20余万人外逃,经济损失约占全年国民收入的1/4。这场民族的悲剧对匈牙利以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匈牙利改革的特点是什么?改革成效如何?
答:特点:将计划调节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
成效: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持稳定。到20世纪70年代,匈牙利成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匈牙利改革最终停止了前进的步伐,为什么?
答:没有打破计划经济的框架,未能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困难重重。
匈牙利改革的成败,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革有何启示?
答:坚持实事求是,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要科学地按照客观规律进行改革和建设。
人物简介:
匈牙利改革者卡达尔-亚诺什,曾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工农革命政府总理,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第一书记、总书记和主席。1912年5月26日卡达尔生于阜姆(今克罗地亚里耶卡)。父母均为贫苦农民;14岁辍学,当过学徒、帮工和机械工人。1926年参加青年工人运动。1931年加入匈牙利共产主义青年工人联盟和匈牙利共产党。
1942年5月当选为匈牙利共产党中央委员,1943年初任党中央书记。1958年1月卡达尔辞去总理职务,改任国务部长。1961年9月―1965年6月再次兼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工农革命政府总理,1965年当选为匈牙利人民共和国主席团委员。此后主要担任党中央第一书记。
1968年在匈牙利实行新经济体制。1985年3月卡达尔改任党的总书记。1988年5月任党的主席。1989年5月被免去党的主席和中央委员职务。1989年7月6日卡达尔在布达佩斯去世。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说一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作为改革的重点?结果怎样?为什么?
(教师强调首先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结果效果不佳,8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这是由于改革没有对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改革仓促,阻力较大。)
课堂讨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影响。
(80年代后期,改革转向于政治体制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放弃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在政治体制上推行多元化,实现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