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复习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30 09:58: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复习课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达到背诵。
2. 掌握本课中的重点字词“以”、“而”、“焉”的常见用法。
3. 掌握本课中的古今异义、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
4. 学习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和临危受命的勇气。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2、掌握本课中的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和重点虚词“以”、“而”、“焉”
的常见用法。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步骤
一、 检查复习
1.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学生思考)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2.学生朗读全文。
3.指导朗读、正音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若不阙(quē)秦 逢(páng)孙 夫晋(fú),何厌之有 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4. 提问:请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作答)
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分析课文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4、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1)以退为进;(2)晓之以弊;(3)许之以利;(4)巧施离间。
5、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和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有何异同?
同:都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
异:郑 伯:直截了当 烛之武:迂回曲折
6、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
从本题和第4题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这对你有何启示?
提示:(1)略
(2)都以本国利益为中心。
(3)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古代如此,现代亦然。
7、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
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8、拓展激趣: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学习了《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相信你会明白这个问题的答案的。
9、阶段小结: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三、人物形象分析
1、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明确: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2、烛之武是如何巧退秦师的?
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
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大功告成。
  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
  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 理由很简单:为了一个“利”字。既然秦国是为“利”而来,那么,烛之武便迎合其心理,从为秦国利益着想的角度,力劝秦国退兵,点醒了利令智昏的秦国国君。
  第一,“亡郑”于秦无利可图。“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郑在东,中间隔着晋国,秦要跨越晋国,把郑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作为自己的边邑,这是很难办到的。“亡郑”之后,郑国的土地不为秦所得,反为晋所有,结果是“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醒秦国不可“亡郑以陪邻”。
  第二,“舍郑”于秦可得实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舍郑”,就是放弃攻打,不灭郑。这是烛之武从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议。郑国在秦国的东方,以此可作为“东道主”,那么秦国使者往来,遇到资粮不足,郑国便可尽地主之谊,给予供给,让秦有利可图,得到实惠,这有什么不好呢
  第三,晋君不可信。20年前,晋公子夷吾流亡时期,秦穆公接夷吾入秦,然后帮助他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所以说,“君尝为晋君赐矣”。当时,夷吾曾把晋的焦、瑕二邑许给秦国,作为酬谢。但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修建工事,与秦国对抗。晋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与之共事,决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
  第四,损秦利晋不可为。晋君欲壑难填,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恣意向西边开拓,“若不阙秦”到那里取利呢 从而提醒秦君不要做“损秦以利晋”的蠢事。
春秋无义战。烛之武在“利”字上做足了文章,既瓦解了秦晋联盟,说退秦师,又保全了郑国的利益。
四、文言知识梳理:
(一)古今异义词
(1)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2)夫人: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的尊称
(3)以为: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4)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5)去: 古义:离开,距离
今义:与“来”相对的动作
(二)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疆
(3)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边疆,把…作为边境
(4)与郑人盟
盟,名词活用作动词,订立盟约
(5)退秦师 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军、退兵
(6)阙秦以利晋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
(7)越国以鄙远 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偏远的地方
(8)若不阙秦 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亏缺
(9)肆其西封
肆,形作动词,扩张
(10)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作动词,损害
(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三)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
③且贰于楚也 且于楚贰也 ④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
(2)、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 有何厌?
(3)、省略句:
①晋军函陵   晋军(于)函陵
②敢以烦执事   敢以(之)烦执事
③辞曰:臣之壮也 (烛之武)辞曰
(四)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五、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结构特点
1、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
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
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本文叙事波澜起伏,请结合课文,谈谈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文章开头写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由此渺茫。而郑伯的自责,又使故事有了转机,增添了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
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曲折有致,生动活泼,颇具感染力。
3、叙写战争是《左传》所长,应对辞令也是《左传》中富有文学意味的一部分。
春秋时期,诸侯国往来频繁,使臣是否善于辞令,不但关系到个人的荣辱,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危。本文是记述、表现辞令的名篇,全部说辞仅125字,却从四个不同角度,纵横捭阖,将利害得失剖析得淋漓尽致。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对晋人的戒备心理,从亡郑以陪邻,层层推进,一直说到阙秦以利晋,始终围绕着秦晋间的利害冲突展开攻心战。虽是竭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却句句在理,字字动心,绝无故弄玄虚、危言耸听之嫌。
小结:组织严密,曲折有致,首尾呼应。
六、作业布置
1、归纳本课的文言文知识。
2、完成巩固练习。
附:巩固练习
一、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 共其乏困( )
若不阙秦( ) 逢孙( )杨孙戍之( )
二、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共其乏困______通______意为___________
2、秦伯说______通_______意为__________
3、失其所与,不知______通______意为__________ 共其乏困______通______意为___________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___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___________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4、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四、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如何评价烛之武之个人物?烛之武退秦师,釆用的是什么策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选择题
1、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较详细、完整的记传体史书。 B、《左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C、《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D、《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俗称“春秋三传”。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既然)
C、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D、既东封郑,又肆其西封(伸展)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 B、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你)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丈夫) D、夫晋,何厌之有 (句首发语词)
4、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卑鄙)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邑)
C、尝为晋君赐矣(曾经) D、厥秦以利晋(削减)
5、下列对加点虚词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其无礼于晋(介词,表对象)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况且)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6、下列对加点虚词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代词,它)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副词,大概)
C,失其所与,不知(自己的) D、吾其还也(副词,还是)
7、下列对课文括号中补出的省略,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公从之,(烛之武)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若舍郑以(晋)为东道主
C、焉用亡郑以陪邻(之疆土) D、晋军(于)函陵,秦军(于)南
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 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_______ ,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1.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 亟请于武公 亟:多次
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 蔓难图也 图:对付
D. 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
2.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C、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3.填空:
多行不义, 。
4.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① 蔓延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
② 势力一大,将会得到民心。
③ 庄公到鄢攻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