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
溶解度(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
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明确点的含义。
3.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在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习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相关知识,并利用溶解度的知识试着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的学习,让学生关注与溶解度有关的日常现象,如:鱼池缺氧和增氧等,感受化学对改善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新知探究:
一、溶解度涵义
1.读课本P36。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时,你认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讨论
“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3.小结
1.
。
2.
。
4.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___
,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5.阅读课本P36“资料”,知道“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与溶解度之间的联系。
溶解度(g)(20℃)
一般称为
﹤0.01
0.01-1
1-10
>10
(1)、20℃时,100
g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7
g,则该物质属于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
(2)、30℃时,100
g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7
g,则该物质属于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
二:绘制溶解度曲线,知道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1.探究:根据表9-1所提供的数据绘制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即溶解度曲线
2.讨论交流:教材中图9-12
(1).溶解度曲线有何特点?
(2).从溶解度曲线图上找出上述几种物质在10℃、65℃时的溶解度?
(3).从图9-12中,你能比较出50℃时KCl、KNO3的溶解度大小吗?
(4).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归纳:通过溶解度曲线,
(1)可以判断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情况;
①
;
②
;
③
。
(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
时溶解度的大小;
(3)也可以查出同一种物质在
时的溶解度。
三、气体溶解度
1.讨论
(1).打开汽水盖,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______有关;
(2).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____________有关;
(3).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2.归纳
气体的溶解度受
和
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
,压强减小,溶解度
;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
。
3.阅读课本P38“气体的溶解度”及P39“资料”,了解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某物质40g,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4℃时,溶质N的饱和溶液120g中含N
20g,所以4℃时,溶质N的溶解度为20g
C.一定温度下,物质M的饱和溶液100g中含M物质30g,则物质M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为30g
D.20℃时,50g水中溶有溶质P
20g,则物质P在20℃时的溶解度为40g
2、10℃时,50g水里最多溶解甲物质10g,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乙物质20g,则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是(
)
A.甲大于乙
B.甲等于乙
C.甲小于乙
D.无法比较
3、右下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
4、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A
烧开水时,水沸腾前有气泡冒出
B
喝下汽水时,容易打嗝
C
打开啤酒时,有大量的泡沫溢出
D
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跃出水面
5、下图是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图。现有10℃含l00
g水的澄清氢氧化钙饱和溶液。若把该溶液用水浴加热到60℃(水的蒸发忽略不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变浑浊
B.溶液变为不饱和C.溶液仍饱和
D.溶质质量变小
6、小明绘制的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1)A物质在温度为t1℃时的溶解是
;
2)欲使t1℃时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________温度(填“升高”或“降低”);
(3)我国有许多盐碱湖中溶有大量的NaCl和Na2CO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据此我认为图中(填字母)
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请你解释原因:“夏天晒盐”
(4)固体A中混有少量固体B,若要将他们加以分离,可以采用
结晶的方法(填“蒸发”或“降温”)
(5)由图还可获得的信息有:
(只须答一条)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0
t1
t2
温度/℃
溶解度/g
M
N
甲
乙
25课题2
溶解度(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3.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与不包含溶液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新知探究:
1.在一定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
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
的饱和溶液,
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
的不饱和溶液。
2.
饱和溶液
(一)概念
1.实验9-5:阅读P32,小组讨论,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操作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入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结论:
2.实验9-6
提出问题:硝酸钾能否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溶解?
猜想假设:硝酸钾
(能或不能)在一定量的水中无限溶解。
收集证据:
(1)、在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2)、在上述得到的溶液中,再加入5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
再加入5g硝酸钾
……
结论: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硝酸钾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热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结论:
(3)、为什么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改变温度对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会有什么影响?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饱和溶液二要素:
、
。
4.
这一过程叫做结晶。
结晶包括
结晶和
结晶。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1)升高温度(上面实验已做)
(2)改变溶剂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状态
⑤
向之前所得液体的小烧杯中再加入10ml水并充分搅拌
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变为不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变为饱和溶液;
(三)、拓展:怎样判断食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一定温度下,杯底尚有少量食盐固体不能溶解,则烧杯中的上层清液是
;若没有剩余的食盐固体,则向溶液中
,
如果
,说明原溶液
如果
,说明原溶液
⑵一定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其他物质吗?(课后家庭小实验)
探究:
①向水中加入氯化钠固体,直到
为止,使之形成
溶液,
②再向其中加入糖,搅拌,
现象:
。
这说明
。
巩固练习:
1.在某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晶体,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将会(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2.某温度下,将5g氯化钠放入10g水中,得到
13.6g氯化钠溶液,该溶液一定是(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稀溶液
D.无法判断
3.某温度下,从100
mL饱和食盐水中取出10
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变稀
B.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
C.仍为饱和溶液
D.以上均不对
4.某温度下,将
3
g
A物质放入7
g水中,得到
10
g溶液,该溶液是(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浓溶液
D.无法确定
5.25℃时,向一定量接近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6.要将某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可以用
;若将其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用
。
A.加入硝酸钾
B.加水
C.恒温蒸发水
D.冷却(降低温度)
E.加热(升高温度)
7.要使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倒出部分溶液
B.升高温度
C.降低温度
D.加入少量水
一、知识预备
1.20 C时,100克的水中加入100克的硝酸钾,充分搅拌,还有68.4克剩余,请问所得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分别为多少?溶剂质量
克+溶质质量
克=溶液质量
克
2.思考:一定温度时,1杯水中是否能无限地溶解硝酸钾?若硝酸钾放多了,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二、课堂导学
1.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因此,单质的化合价为
。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实验1: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逐量加入氯化钠,观察加入的氯化钠是否能完全溶解。
实验2: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逐量加入硝酸钾,观察加入的硝酸钾是否能完全溶解。
(1)一定
下,
的溶剂中,
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一定
下,
的溶剂中,
再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思考怎样判断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
(3)饱和溶液不是完全不能溶解任何物质,只是不能溶解某些已经饱和的物质。
实验3:常温下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粉末,振荡,观察现象:
(4)思考:描述饱和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温度与溶剂的量?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思考1:如何使实验1和实验2所得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使未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
实验4:将实验2的烧杯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5:将实验4所得的溶液重新冷却,观察现象:
①
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
②
③
3.理清两个问题
(1)饱和、不饱和与浓度的关系
①
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的联系。如饱和的石灰水就是稀溶液。
②
在相同温度时,同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浓度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浓度。
达标测评:
1.小红同学为证明某硝酸钾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设计了以下方案,其中一定能达到目的是(
)
A.给溶液加热,直至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B.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溶液
C.给溶液降温,直至有硝酸钾晶休析出
D.温度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
2.要现将40℃时的一杯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结果有少量晶体析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时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
B.40℃时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
C.2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比40℃时小
D.溶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3.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
B.利用海风降温析出食盐晶体
C.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拓展提升
4.一定温度下,有一杯食盐水,杯底尚有少量食盐固体不能溶解.现将新鲜的萝卜块放入其中,放置一段时间.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食盐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B.萝卜块质量一定减少
C.杯中的食盐固体一定全部溶解
D.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5.A、B、C三个杯中分别装有50g水,在相同温度下,向三个杯中依
次加入9g、18g、27g的同种物质,充分溶解后的情况如图1所示,
杯装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6.如图2,在室温下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放了一个塑料球。
(1)现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至有固体不溶,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
小球的沉浮情况有何变化?
。
(2)若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上浮你采用的方法:
。
改变温度或加入
或减少溶质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改变温度或加入
或减少
A
B
C
D
溶质质量
0
加入KNO3的质量
溶质质量
0
加入KNO3的质量
溶质质量
0
加入KNO3的质量
0
加入KNO3的质量
溶质质量
图1
A
B
C
图2课题2溶解度(2)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时100
g水中溶解了10
g
A,则A在0℃时溶解度为10
g
B.20℃时,100
g
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20
g
A,则A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
g
C.30℃时,100
g水中溶解了40
g
A恰好饱和,则30℃时A的溶解度为40
D.40℃时,A的溶解度为60
g,说明40℃时,100
g水中溶解60
g
A时溶液即达到饱和
2.20℃时5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A物质10克,2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B物质15克.则在该温度下A、B
两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
)
A.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小
B.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
C.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A、B两物质的溶解度无法比较
3.20℃时,50
g水最多溶解某固体物质8
g,则该物质属于
A.易溶物质
B.可溶物质
C.微溶物质
D.无法确定
4.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B.t1℃时,a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b大
C.图中A、B两点对应溶液均为饱和状态
D.将t2℃时a、b两种物质相同质量的饱和溶液,
分别冷却到t1℃,a析出的晶体质量大
5.
下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Q点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2)在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3)若使接近饱和的A物质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6.如右图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当他们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升高温度三种办法,均可以变成饱和溶液是(
)
A、a B、b C、c D、ab
7.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t℃的硝酸钾溶液蒸发2.5克水析出2克晶体,再蒸发5克水析出5
克晶体,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
A.80克
B.100克
C.75克
D.90.3克
8.A、B两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现将60℃时等质量的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30℃,结果析出的A固体的质量比析出的B固体的质量多,这说明(
)
A.30℃时的固体A的溶解度大于固体B的溶解度
B.60℃时的固体A的溶解度大于固体B的溶解度
C.温度对固体A的溶解度的影响比较大
D.温度对固体B的溶解度的影响比较大
9.右图是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温度为t℃时,将等质量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分别加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只得到一种饱和溶液,该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0.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30℃时,50
g水可以溶解25
g甲物质
B.升温能使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C.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D.3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比甲物质的溶解度大
11、下面的表格中列出了氯化铵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1)从表中可得到的一条信息是______
。
(2)在2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氯化铵,形成氯化铵的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其温度升高至60℃时,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g,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
8题图
甲
乙
0
20
30
温度/℃
25
溶解度/g
9题图课题2溶解度
1.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2.室温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
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加入10
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加水前是饱和溶液
B.
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
C.
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
D.
加水后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在一瓶NaCl饱和溶液中,当温度不变时,加入少量NaCl晶体,则( )
A.溶液的质量增大
B.晶体的质量不变
C.晶体的质量增大
D.晶体溶解一部分
4.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孔,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可以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5.降温结晶是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物的常用方法.现取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物160g,放入100ml水中,加热到80℃,固体全部溶解.请根据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80℃时,溶液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B.80℃时,溶液中硝酸钾不饱和,氯化钠饱和
C.降温到20℃时,析出的固体一定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D.降温到20℃时,一定析出硝酸钾,可能析出氯化钠
6.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可与两种方法:一种是 ;另一种是 。例如,从饱和食盐水中得到食盐晶体可采用 法;从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得到硝酸钾晶体,可采用 法。
7.右图中的四个圆分别表示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通过对阴影B、D的分析,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1)
;
(2)
。
8.一木块漂浮于50
℃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如图A)。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
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B所示的变化。由此推测出温度改变的方式是
(填升温或降温),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硝酸钾晶体 (填增多或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