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关于朦胧诗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诗歌流派,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内容含蓄,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意境,从而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江河等。感觉 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江河,原名于友泽,生于1949年,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他的反光》赢得了社会的瞩目。《星星变奏曲》便是江河的处女作。关于作者星星星星变奏曲 “文革”十年间,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处于动荡状态,诗人们在迷惘和清醒、痛苦和庄严、失落和寻找、追悔和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句诗正是朦胧诗潮的缩影。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积累词语:静谧 mì 闪烁shuò
朦胧 ménglóng 憧憬 chōngj?ng
劫jié难 凝望 níng
颤chàn动 覆fù盖听读课文,赏析课文
赏析角度
意象、情感、写法、语言
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感知诗歌内容。 要求:
1、感情饱满 2、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再读课文
思考: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
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这样特定的情景和意味?
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为了希望,他愿意燃烧自己。对光明的渴望向往。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1、“如果”是表 关系的关联词,可见诗歌开头给我们交代了一个怎样的现实环境?黑暗笼罩着大地。假设2、诗人借助 寻找黑暗中遥远的安慰。星星象征黑暗中的光明和微弱的希望。可见,“星星”在这里有何深刻含义?3、诗人渴望的生活是怎样的?星星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一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它是明亮的,甜蜜的。(1)这是怎样的生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2)这是怎样的世界? 这是一个如夏夜般柔美的理想世界,它安宁、平静、温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这是怎样的世界?这是一个春天般温馨迷人,充满生机
的理想世界。4、第一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构成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意象: 甜蜜、温馨、自由幸福、充满生机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的热烈向往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意境:5、探究:“闪闪烁烁”是通常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通感是人们的各种感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例:
A、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移植为听觉)
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移植为听觉)这是运用 通 感 的修辞手法 这里是视觉移植为听觉,以声音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受来突出“朦朦胧胧”的白丁香的视觉形象。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是诗歌创作常用的手法。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同样是交代现实环境,与第一节前四句
相比有何不同?更加具体:寒冷、寂寞6、比较第二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1)展示了怎样的生活?这是让诗人感到心灵颤抖和冰冷压抑的苦难的现实世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2)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这是个冰冷的社会,它无情地摧残着
人们本已十分渺茫的希望。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3)你能读出这里象征的意义吗?旗子,象征这自由和胜利;火、星星,是光明的象征,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和光明的早日来临。 意象:意境: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强烈否定。第二节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构成怎样的意境?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夜、冰雪、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僵硬的土地、 瘦小的星星等凄苦、寒冷、孤寂、压抑7、比较一下两节诗之间的结构、句式有和异同?结构相同、句式相近第一节:谁还需要……谁还会……谁不愿
意……谁不愿意……第二节:谁还需要……谁都会……谁愿
意……谁愿意……肯定式否定式知识:这首诗采用变奏曲的结构,什么叫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这首诗是借用此术语来说的,具体特征有以下两点:②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①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探究:如何理解“寂寞地燃烧”? 这个世界是寒冷的,寂寞的,你可能看不到一丝光芒,唯有燃烧自己,才能点亮心中的光明和希望,这是一种坚持,对信念的永不放弃。虽然身陷黑暗、孤独的世界,但作者没有放弃,而是通过牺牲奉献自己来寻找光明、希望。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自己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又不失坚定的希望。总结主旨 具有朦胧诗的语言特色:多用象征、比喻的修辞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使得诗歌含蓄朦胧。语言特色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
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
法?二、品析语言 2、“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
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
要颤抖呢?1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是不会颤抖的,是生活的压抑和束缚使星星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星星变奏曲
主要意象:星星
(象征光明、向往和追求的理想)
情境: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主题与变奏
内容:向往光明──否定现实体验与反思:1、即使在厄运中,诗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和美。你怎样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呢?你会始终不渝地自我激励吗?
2、你的希望是明晰的还是渺茫的?你准备怎么做? 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一个敢于反思敢于正视自我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过去时代的沉痛反思,有着厚厚的历史感。民族要进步,尚且需要反思,何况是我们个人呢?让我们时刻反思,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一次踏进同一条河里”。结束语: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