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16.《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16.《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11-30 17:3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篇文章是一篇说明文,读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在设计本课时着重放在引起学生兴趣上。特设置两组竞争回答问题以及男女生合作回答问题等环节,让学生达到既学到知识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地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和物候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理清课文条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2.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及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词语、诗句,了解物候变化。
难点:
了解物候现象的变化,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可以学到知识。我们以前学过很多诗歌,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别的特点或者知识?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什么?鸟语花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二、作者简介:
竺可桢,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字藕舫,1890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上虞县),1974年2月7日卒于北京。1910年赴美,人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1929年起连续当选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自然科学史委员会主任等职。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气象研究所,推进中国气象科学的研究。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篇,其中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中国气流之运行》(1933)、《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中国气候溉论》(1935)、《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1)、《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1964)、《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66、1972)、《物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三、题目解析: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
四、正音、识字:
卉(huì) 勰(xié) 瀛(yíng) 滹沱(hū tuó)
蕃(fān) 瀼(ràng) 涪(fú)
五、课文内容探究:
这篇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主要内容是介绍物候的有关知识,只是选取了一个比较独特的角度,就是唐宋诗中的物候。作为一篇说明性文章,内容比较单一。介绍了物候的一些知识,说明了唐宋诗中借助月、露、风、云、花、鸟之咏,揭示大自然的本质这一事实,进一步分析了唐宋诗中描写出植物和候鸟等物候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物候规律。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能暗示出一些自然规律,花香鸟语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部分(第2到第7自然段)。主要是介绍唐宋诗中揭示出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规律。其中,第二段写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就因为诗人能敏锐地感知景物的变化,以诗歌揭示自然规律。3、4、5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中对植物性物候的关注。6、7自然段举例说明唐宋诗对候鸟的关注。
第三部分(第8自然段)。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变化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中物候的意义。
六、再读课文,理解体会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包含物候现象的主要诗句,并说明包含了那些物候现象?(可以将学生分为两组,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个性,达到提高积极性的作用)
提示:本文由两句古诗引出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继而引出本文说明的内容及目的——唐宋大诗人的作品中包含着许多物候知识;我们要了解这些知识,使之服务于人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列举了很多例子: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芳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循环随着气候转移,:春天到,芳草就苏醒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和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告诉了人们春天到来的标志。唐代诗人李益的“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的《竹枝词》:“江上朱楼新雨晴,滚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指出杨柳抽青,表示初春季节的到来。以上是说明诗中植物的变化所昭示的物候学知识。除此,作者还举例说明诗中关于候鸟的诗句也表现了这一点。唐代诗人杜甫“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咽暮春至,哀哀叫其间……”,告诉了我们杜鹃的分布;南宋陆游的《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不仅证明诗人是留心物候的,而且还用以预报农时……等等
2.课文第二段引用了黄宗羲的一段话,仔细阅读,说说他的含意及其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
提示:这段话是说大诗人能够真切地感受着大自然的变化,并将自然万物及其变化凝于笔端,故其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物候知识。
七、精读课文,细节体会
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上黑板,分别写出他(她)所找出的说明方法,然后请其他男女生上来补充。写完以后再分别请男女生找出每种说明方法的依据,其他人补充。这样一来,使学生在一种游戏式的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讨论甚至“辩论”获得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提示:说明方法主要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学生只要说出课文运用的主要方法就可以。)
(课堂总结)
作者采用分类别等方法,准确分析了唐宋大诗人作品中的物候现象,山川鸟兽,月露风光,无所不及。内容丰富而不杂乱。这一课一方面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很多名作佳作,把科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使文章不仅有很强的知识性,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八、拓展延伸:
请你搜索自己积累的诗词,归纳诗词中的物候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