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强盛的西汉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强盛的西汉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1 11:3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强盛的西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解决王国问题进行的主要改革;为实现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巩固和拓展疆域,对匈奴发动长期的自卫战争,为设立西域都护奠定了基础;在铲除南部割据势力的同时,汉武帝在今天云、贵、川和琼各地都设置了郡县,对改善民族关系、奠定国家疆域、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通过上述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大一统的局面,不仅达到了西汉王朝的高峰,也使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第一个鼎盛时期。
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秦始皇的统一、汉高祖的“无为而治”和“文景之治”以后,汉武帝通过半个世纪的经营,第一次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融合到对外交往等方面对中华民族进行了立体式的塑造,不仅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还使西汉王朝发展至极盛,并开启了中华民族以“汉人”和“汉族”的称谓开始走向世界。
3.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活动区域已经从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所在的东亚地区向西深入,发展的亚洲大陆的内陆地区。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活动的区域更大了,生存能力更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课着重讲述的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是一位有个性、有特点、有功绩的皇帝,可以从提问、讲故事等导入新课。
2.以汉武帝为基点,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几个方面逐条梳理。
3.对本课两幅地图要先分别、后结合地使用,使学生通过识图、读图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寻找出所需的历史信息,有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汉武帝大胆改革,注重发展经济,敢于与强敌对抗,拓展疆域,鼓励民族交往的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宽宽心襟,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封建帝王中佼佼者所具有的优秀品质;通过学习汉武帝常年用兵,生活奢靡,给人民带来困苦的史实,使学生了解封建帝王的阶级本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是非分明的情感态度。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理解,无论是什么人,只要热爱祖国,处处以国事为重,就会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就会得道民族和历史的认可;反之,就会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伤害。培养学生树立为民族和国家作贡献的思想观念。
教学重点:本课是秦汉时期的重点。“汉武帝的改革”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读导入部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
(一)汉武帝的改革

西汉初年经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已拥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以他的雄才大略从各个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大一统”的措施。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引导学生阅读P54小字内容来理解此项内容)老师再作具体讲解:
首先,为改变汉初以来丞相权力过大的状况,加强皇帝的权力,汉武帝实行“中朝制”,把外朝宰相的部分权力移至宫内,任命在宫内的侍从为“中书”“尚书”,掌握一些决策权。逐渐地中书和尚书的作用就大于丞相,而原本权力较大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反而成为执行决策的机构,决策大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其次,刘邦建汉后,仿西周分封同宗刘姓为诸侯王,想以此使西汉王朝得以长远。但随着诸侯王权势越来越大,逐渐出现不听中央号令的情况。汉景帝时爆发的“齐国之乱”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用“推恩令”,使诸侯王所有的子弟都得到封国和封地。推恩令把原来的诸侯国分成若干个小国,使王国的权力被分散,势力受到极大的削弱。然后,汉武帝又借口各诸侯国朝贡时贡品的质量低劣,剥夺了100多个诸侯的封号和土地,最终解决了汉初以来一直困扰历代皇帝的“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2.加强中央的监察权。将全国分为13个州,每州设刺史一人,专门负责监察本州的主要官吏和豪强地主的不法行为。
3.加强中央的经济权。废止旧币,由中央铸造五铢钱,在全国通行。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问题较为抽象,需要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
1.背景:汉初,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政治上“无为而治”,经济上“轻徭薄赋”,思想上“清静无为”。汉初的几十年内,诸子百家的学说仍然很活跃。汉武帝继位后,为了实现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因为儒家的伦理观念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能协助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具体措施:(1)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2)在长安设立太学,置《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博士。(3)又设博士弟子,跟随博士学习经书,成绩优异者可以做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核心是把儒家思想抬高到“独尊”的地位。从此,只有学过孔子儒家学说的人才可以当官。此时的儒家学说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已经有所不同。它吸取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等各学派的一些思想,又经过了董仲舒的改造发挥。“独尊儒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影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这对传播儒家文化、提高官僚素质起积极的作用。

(三)经略边疆: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中难度最大、费时最长的还要算是对边疆的经略。汉武帝在经略边疆的几十年中,主要起得三个突出的功绩,即,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和西南设郡县。
1.
北击匈奴:汉初实力较弱,匈奴势力强大,屡次南犯,西汉政权采取和亲政策。到汉武帝时,由于西汉国力强大了,就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展开了长达三十年之久的大规模抗击匈奴的战争,效果非常显著。
2.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在决心解决汉朝北部地区的匈奴南侵问题时所作的准备之一。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到西域寻找盟国。(西域是汉朝对今天新疆及其以西地区的统称。)当时,仅新疆地区就有36国,汉武帝大力争取,西域各国也反对匈奴而倾向汉朝。后来,汉武帝在今新疆设使者校尉。前60年,汉宣帝改使者校尉为西域都护。从此,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统属西汉王朝。(引导学生阅读P56最后一段小字内容了解张骞通西域的情况)。
3.在南部和西南部设郡县:在南部,汉武帝铲除了当地的割据势力,设置了会稽郡以及南海九郡;在西南,汉武帝又经略西南夷,在今四川西部和云南、贵州北部也设置了郡县。汉武帝对边疆地区的积极经营,改善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奠定国家疆域、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对汉武帝的功过评价:(仅供老师参考)汉武帝功大于过,是位雄才大略的有为君主。汉武帝在位53年,主要的功和过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用人上,广开门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如董仲舒、司马相如、朱买臣等;
第二,在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削弱各诸侯国实力,最终解决困扰西汉政府几十年的王国问题;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推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倡儒学、办太学,为统一思想、巩固统治奠定基础;
第四,在经济上,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发展国家经济;
第五,在军事上,击败匈奴平定南越,保土拓疆,发展边疆地区经济,加强中原地区与南北周边各民族交往,巩固国家统一;
第六,在对外交通上,开辟丝绸之路,联络西域地区各民族政权,加强彼此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打开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道路,使中国的物产走向世界,促使世界开始了解中国;
第七,汉武帝统治后期连年用兵,国力过耗,赋税过重,人民困苦,起义频发,为此,他下诏悔过,不再用兵,提出“禁苛暴,止擅赋,务本劝农”,从而与民休息,缓和了一度剑拔弩张的阶级矛盾。作为封建帝王能下诏“罪己”,知过就改,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课堂练习:完成同步练习上的本课练习中的选择和填空题
课堂小结: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是一位有个性、有特点、有功绩的皇帝。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解决王国问题进行的主要改革;为实现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巩固和拓展疆域,对匈奴发动长期的自卫战争,为设立西域都护奠定了基础;在铲除南部割据势力的同时,汉武帝在今天云、贵、川和琼各地都设置了郡县,对改善民族关系、奠定国家疆域、巩固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中华民族在经历了秦始皇的统一、汉高祖的“无为而治”和“文景之治”以后,汉武帝通过半个世纪的经营,第一次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融合到对外交往等方面对中华民族进行了立体式的塑造,不仅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还使西汉王朝发展至极盛,并开启了中华民族以“汉人”和“汉族”的称谓开始走向世界。
作业布置:完成同步练习上的本课练习中的其他题型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