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华书局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1 12:0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理念: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课程目标溶为一体,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加强过程性和体验性目标,使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本课的设计理念是:以问题为先导,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释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历史思维的方法和原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
4、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通过创设情景、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历史史实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
本节选自中华书局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三国鼎立》,本课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实际,出示地图,运用观察、对比和结合现实生活的实例的教学方法来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一胜一负的原因,三国鼎立的形成,从而突破难点,进而总
结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谈其他因素及心理因素,结合日常生活、学习谈心理因素对自己的影响,结合三国演义三方面的诗词、成语、谚语、和人物塑造方面,扩大学生知识储备,培养他们拓展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制作与本课相关的教学课件。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知道的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学生:对”秦汉的文化艺术”内容进行复习。搜集三国的有关信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教师:历史上谁跑得最快 (
)其实在历史上曹操是确有其人。但并不是跑得特别快啦!
那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第15课
《三国鼎立》的学习。(板书:第15课
三国鼎立)
(二)讲述新课
一、东汉王朝的崩溃
教师: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6页相关内容,问: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又是什么呢?
学生:政治上外戚、宦官交替专政,争权夺利,政治极为黑暗;贫困和战乱使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北方战乱局面呢?
学生:曹操。
二、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1、官渡之战
教师:(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地图)在当时北方有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其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袁绍,其次是曹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你知道曹操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学生:挟天子以令诸侯,招募流亡农民恳荒,组织士兵耕田。
教师: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是挟持天子来号令诸侯,然而,正是因为曹操的“挟天子”,他又姓曹不姓刘,不符合当时的封建正统思想,所以在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中,把他当成“奸雄”。尤其是通过《三国演义》,彻底地把曹操丑化,以至曹操的“奸”深入民心。事实上,这样评价他很不公平。如果把曹操与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相比,曹操一点也不算奸,至少他没有杀掉汉献帝,而作为次子的李世民为登上皇位,不惜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害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但历史却非常偏爱李世民,后世没有人骂他“奸雄”。所以我们看问题注意文学上与历史上的不同。这是曹操在政治上的做法。
在经济上,曹操招募流亡农民恳荒,组织士兵耕田。这样就解决了人民的生计问题,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恢复了生产,使人民支持、拥护曹操。
教师:由于曹操这一系列的操作,使得北方的经济有所恢复,势力也迅速发展,对袁绍构成了威胁。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两强相争必有一斗,于是为了争夺北方的统治权,在袁绍和曹操之间展开了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
教师:
学生:曹操采取火攻计,使用了正确的战术。
教师: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是挥师南下,继而想统一全国。
教师:所以接下来,又出现了一场与曹操有关的战争。
2、赤壁之战
教师: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
赤壁之战
学生:
208年,曹操和(孙权、刘备),以少胜多,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教师:说起孙刘联军的胜利,我们不能忘了一个人,被刘备三顾茅庐感动而出山的诸葛亮。因为刘备在207年,也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还无立足之地呢。他一直是依附于荆州的刘表。正是有了年仅27岁的诸葛亮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连孙抗曹
。再经过诸葛亮的三寸不烂之舌的说服,孙权终于同意了联合抗曹,这才有了孙刘联军。
教师:为了加深印象我们看一下
示意图
天下形势示意
教师:官渡之战中曹操3、4万人胜了袁绍十万人,而赤壁之战时的曹操拥兵二十万却失败了,你认为是何原因?
①战略失策:曹操远道而来,十分疲劳,已如强弩之末;曹军将士多是北方人,不习水土,不习水战,可偏偏舍长用短
②心理轻敌:是他的骄傲。208年与200年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况且又轻易地拿下了荆州,他像200年官渡之战时的袁绍一样,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这也说明他的对手看准了他的弱点。(情感教育:骄兵必败,这个是一个规律性的道理,鲁迅先生说过: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但是这么一个有本事的人,骄傲也会失败的,我们要吸取曹操这个教训,有了成绩不能骄傲,应该再接再厉,争取更上一层楼。)
③人心向背:南方人对曹操南下,打破他们比北方人相对安定的生活,心情上肯定是不欢迎的,所以才拼命地抵抗。
④根本原因: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统一条件尚未成熟。
教师: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略)
教师:由于地区局部因素等影响,在11月份有时也会刮起东南风。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接下来对比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情况:
教师: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魏、蜀、吴三国鼎立
教师:
由于出现了三个实力相当的政权,但现在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为了战胜对方,都在自己的领土里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这三个政权是如何发展自己的经济呢?
学生: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魏吴。
吴国:造船业发达,
教师: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率领船队到达夷州(台湾)。
教师: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不会得到成功。
,
(三国结束)
板书设计
第15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200年
曹—袁)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208年
曹—孙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魏、蜀、吴三国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