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练习九第1、2、5、7、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3)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汇报:
①2台1小时
1.2÷3=0.4(公顷)
1台1小时
0.4÷2=0.2(公顷)
②1台3小时
1.2÷2=0.6(公顷)
1台1小时
0.6÷3=0.2(公顷)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教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作业】: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2、5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进一法
根据实际情况
去尾法
【教学(后记)反思】: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通过观察来完成各题。
过程与方法:用先独立发现后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发现规律,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发现商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P35例9独立操作。,
(三)、【例题精讲】
1,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独立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教师激励: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和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研究中去探索发现更多的规律。
(四)、【练习设计】
1、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460
×
0.008
=
46
×
0.08
=
4.6
×
0.8
=
0.46
×
8
=
0.046
×
80
=
0.0046
×
800
=
1122
÷
34
=
111222
÷
334
=
11112222
÷
3334
=
1111122222
÷
33334
=
11111112222222
÷
33333334
=
2、算一算,找规律:
46×96
=
69×64
=
14×82
=
28×41
=
26×93
=
39×62
=
3、明辨是非: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积也
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
)
(3)因为75÷4=18……3,所以750÷40=18……3。
(
)
(4)两个数相除,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缩小3倍,商扩大9倍。
(
)
(5)因为360÷15=24,所以3600÷15=240,360÷5=8。
(
)
4、甲数÷乙数=2,如果甲数乘4,乙数乘4,那么商是(
)。
5、甲数×乙数=800,如果甲数乘2,乙数不变,那么积是(
)。
6、如果A÷B=60,那么(A×3)÷B=(
);
如果A×B=300,那么(A×2)×(B×2)=(
);
如果A×B=600,那么(A×5)×(B÷5)=(
);
如果A÷B=75,那么(A×10)÷(B×5)=(
);
如果A÷B=75,那么(A÷5)÷(B÷5)=(
)。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P40~41练习九第3、4、6、10~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感受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进一”法、“去尾”法取商。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出示题目:
1.小强用50元买了12个蛋糕,平均每个蛋糕多少钱?
2.蛋糕店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0.32kg面粉,李师傅领了4kg面粉做蛋糕,他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
3.50个奶油蛋糕,要全部装在盒子里,每8个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学生独立完成后。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
生1:第1题用50÷12=4.1666…(元)≈4.17(元)。
生2:第2题用4÷0.32=12(个)……0.16(kg),剩下的面粉不能做成一个蛋糕,所以最多只能做12个蛋糕。
生3:第3题用50÷8=6(个)……2(个)。因为剩下来的蛋糕还需要装在一个盒子里,所以至少要用6+1=7(个)盒子。
生4:这三道题目告诉我们: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整个的物品;如果用油桶装油,因为多出的油也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桶。
师: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使用“四舍五入”法。全部用“四舍五入”法解决今天的三个问题很不合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有时需要去掉小数部分(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有时需要进一(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里所用的方法分别叫“去尾”法、“进一”法。
【探究新知】
1.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商的近似值。
出示:五(1)班的同学准备装饰教室,他们准备了长为5M的红纸,长为8M的黄纸。用长为0.12M的红纸可以做一朵红花,用长为0.37M的黄纸可以做一朵黄花。
(1)可以做多少朵红花?
(2)可以做多少朵黄花?
(3)3朵红花和3朵黄花扎成一束,一共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引导分析:
(1)要求长为5M的红纸可以做多少朵红花,用除法计算。
(2)要求长为8M的黄纸可以做多少朵黄花,用除法计算。
(3)根据红花和黄花的数量分别求出各有几个3朵,比较后确定可以扎成多少束花?
学生尝试解答,集体订正。
规范解答:
(1)5÷0.12=41(朵)……0.08(M),0.08﹤0.12,不够做1朵红花。
答:可以做41朵红花。
(2)8÷0.37=21(朵)……0.23(M),0.23﹤0.37,不够做1朵黄花。
答:可以做21朵黄花。
(3)41÷3=13(束)……2(朵)
21÷3=7(束)
答:一共可以扎成7束花。
教师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如本题中的花是一朵一朵的,所以应该用“去尾”法取近似数。因为黄花只能扎成7束,所以最后确定扎成多少束时,必须以较少的为标准。
2.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
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3题。
⑴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从题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所求问题:一台喷雾器每小时可以喷多少棵?
所需条件:3台喷雾器4小时喷了300棵。
⑵问:这题能一步算出最后结果吗?
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请学生在小组内谈谈自己的想法。
指名把有代表性的算法板书写在黑板上:
方法一:300÷3=100(棵)
方法二:300÷4=75(棵)
100÷4=25(棵)
75÷3=25(棵)
综合算式:300÷3÷4
300÷4÷3
请同学说一说每道算式求的是什么?
⑶观察对比: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巩固练习】
1.出示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1题。
教师:450g橙子粉能冲多少杯?冲这么多杯需要多少克方糖?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分析过程,并讨论处理的结果方法。(为什么这样处理?)
小结: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有时要用“进一法”,有时要用“去尾法”。
2.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4题。
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订正。
3.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3
题。
小组内分析题意,讨论算法,然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提示:商的小数点向右多点一位,说明商错了,正确的商就是2.46,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下面就可以按除法各部分这间的关系得到结果,被除数÷商=除数。
【课后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作业】:教材第40~41页第6、10、12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方法一:300÷3=100(棵)
方法二:300÷4=75(棵)
100÷4=25(棵)
75÷3=25(棵)
综合算式:300÷3÷4
300÷4÷3
【教学(后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