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导学案 (2)(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导学案 (2)(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2 07:09: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3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前知识梳理: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为加强皇权,汉武帝任用身边侍从,秘书为

等。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形成
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称为
魏晋南北朝时,逐步形成

唐朝时在尚书省下设
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宋朝的二府包括

,后来为制约宰相,又增设
为副相。
元朝时,最高行政机关为
,最高军事机是
;同时设
__________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实行
制;汉武帝时,设州为
,地方行政区转化为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时,
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二级制
唐朝时,
成为监察区。北宋为防武人割据局面重现,派
做地方官,在州县之上设
元朝在地方实行
制度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堂问题探究:
探究一:阅读教材,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形成的?有何意义?
探究二:宋初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结果如何?
探究三:结合教材,元朝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探究四: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何影响?
2、秦与西汉都实行郡县制,其共同之处是
A.郡县长官受所在州管辖
B.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C.郡县长官统辖列侯 D.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3、《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
当行驳正。”这说明隋唐时期的中央机构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
C.程序繁琐,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4、宋元时期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
A.中书省和枢密院 B.中书门下和中书省
C.参知政事和平章政事
D.枢密院和宣政院
5、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以控制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6、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行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7、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以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最能反应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之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8、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加强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日益严密
9、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管理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10、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①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