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案1
一: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教材分析
(一)甲午中日战争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1)19世纪晚期,列强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过渡,要求对外资本输出。列强默许和纵容日本侵略(国际背景)
(2)日本的以侵华征韩为核心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3)清政府的腐败
(4)朝鲜农民起义(契机)
2、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马关条约》)及影响
4、列强对华侵略的阶段性特点:
列强对华的大规模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前后分为两个阶段:之前是以商品输出为主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之后是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帝国主义阶段。
相同点: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本质都是为了实现列强掠夺中国财富的目的。
不同点:①商品输出:主要是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因此,在不平等条约中,体现为要求清政府开放口岸、降低关税,以便于对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②资本输出:《马关条约》后,列强除继续进行商品输出外,还要求对华投资,通过对华政治贷款、开矿、修路、建厂、开银行等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
。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起因:
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性质:农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口号:扶清灭洋评价:爱国性,落后性)
2、经过:
3、结果及影响:《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北京条约》:使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教学设计
③播放《走向共和》《北洋水师》《甲午风云》等影视作品的相关片段导入新课,但需注意选择适当的片段播出。如《甲午风云》中丑化刘步蟾的错误信息就不宜选用了。
“甲午中日战争”一目重点在于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战争的背景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介绍:①日本的明治维新及其崛起;②日本的“大陆政策”是什么?③东方封贡体系的简单含义,或以朝鲜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为例说明之;④面对日本蓄意挑起战争的行为,清政府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态度?以上四点需要教师补充相应数量的课外知识,但是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对于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此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乃至当今的中日关系等问题都会有很大助益。《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是本课重点之一。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逐条思考条约主要内容,并与《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条款是对前述条约的继承和发展,哪些条款则在性质上具有鲜明的帝国主义时代特色。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答案见上文教材分析)。教师应补充“三国干涉还辽”的史实,以便学生全面掌握。甲午中日战争以后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课本语焉未详,建议教师自行制作相关课件,对此加以概述。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两目的核心内容为《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建议教师在讲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之前,适当补充反洋教斗争和义和团兴起的背景知识。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请教师在充分展现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因素之外,不要有意删减反映农民盲目排外、仇外的史料。真正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够以故意无视自身缺点和错误的方式来进行。《辛丑条约》的影响应由学生自行思考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如能与以前历次不平等条约相互比较,效果当会更好
四、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