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清单 习题 含答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清单 习题 含答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2 09:1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习题3
知识清单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
(1)朝鲜农民起义:________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乘机派兵进入朝鲜。
(2)日本蓄意挑起战争:起义平息后,________建议中日双方同时撤兵,________拒绝并继续增兵。
2.过程
1894年7月底,丰岛海战,战争爆发——8月初,清政府正式宣战——________战役战败,退回国内——________大战,北洋舰队主力尚存。________指令保船避战,失去________制海权——日军进攻________半岛和________半岛——占领____________、大连等地。1895年初,占领________,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清战败,签订条约。
3.结果
(1)中国战败。
(2)签订《____________》:①时间:1895年4月。②内容:割____________、台湾及附属岛屿、____________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________两白银;开放重庆、________、苏州、________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________,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________。(巧记:一厂二亿三岛四埠)③影响: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____________,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新通商口岸的开辟,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________。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______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______________的发展。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______________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________中国的狂潮。
(2)义和团运动爆发: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__________运动,打着“____________”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过程
(1)爆发:1900年6月,英、____、俄、日、法、____、意、____八国侵略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
(2)路线:从________出发进犯北京——__________阻击战——退回天津——天津义和团和清军进行天津保卫战——7月占领________——8月攻陷________——在紫禁城建立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司令,进行烧杀抢掠,罪恶累累——1901年9月,清政府与之签订条约。
3.结果
(1)中国战败。
(2)签订《____________》。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1年9月。
2.内容
(1)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________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________和________作抵押。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________”,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驻兵保护。
(3)拆毁________至________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________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________,位居________之上。(简记:赔、划、拆、惩、改)
3.影响
(1)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中国________受到列强控制。
(2)“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________。
(3)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4)________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5)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____________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迫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____________”。
(6)《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________________社会的境地。
对点训练
知识点一 甲午中日战争
                   
1.“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与此诗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马尾海战
B.丰岛海战
C.黄海海战
D.威海卫战役
2.在近代史上,日本是侵华国家中的最凶恶的敌人,在下图所示的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战役发生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3.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
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
4.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的“要求”是指(  )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5.一部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外国)公使认为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们敝国人作对。自从现任接手之后,我们的铁路已经放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这部小说可能以下列哪个事件作为背景(  )
A.1845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几年之后
B.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几年之后
C.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几年之后
D.1910年,日俄战争结束几年之后
知识点二 八国联军侵华
6.右图
是一幅近代外国侵略者进攻北京城的老照片。照片中有星条旗、米字旗等旗帜。这幅照片见证的事件应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保路运动
D.辛亥革命
知识点三 《辛丑条约》的签订
8.“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入海口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火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后
10.下列各条约内容中,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  )
A.“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综合运用
11.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 《马关条约》的签订 
图二 《南京条约》的签订 
图三 《辛丑条约》的签订
请回答:
(1)上面三幅图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危害严重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它们的签订顺序是(  )
A.图一、图三、图二
B.图二、图一、图三
C.图二、图三、图一
D.图一、图二、图三
(2)上述三个条约的共同点有(  )
①割占土地 ②开埠通商 ③损害中国领土主权 ④经济掠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②
(3)三个条约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12.阅读下列材料:
旅顺口,地处辽东半岛最南端,是我国东北方重要的军港。1894年,日军攻陷旅顺,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旅顺口又成为日俄拼死争夺的主战场之一。自1905年1月沙俄军队投降开始,旅顺口被日本殖民统治长达40年之久。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驻旅顺口,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1955年,最后一批苏军撤离回国。——摘自中国网
请回答:
(1)基于旅顺口特殊的历史,人们评说旅顺为“一个旅顺口,半部近代史”。试以材料一中的史实加以说明。
(2)材料一中“近2万同胞惨遭杀害”发生在哪一场战争中?日本一些史学家说:“1894年那场中日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答案
知识清单
一、1.(1)1894 (2)清政府 日本
2.平壤 黄海 李鸿章 黄海 辽东 山东 旅顺 威海卫
3.(2)马关条约 ②辽东半岛 澎湖列岛 二亿 沙市
杭州 设厂 内地税 ③巨额赔款 内地 资本输出
民族资本主义 半殖民地化
二、1.(1)瓜分 (2)反帝爱国 扶清灭洋
2.(1)美 德 奥 (2)天津 廊坊 天津 北京 联军司令部 瓦德西
3.(2)辛丑条约
三、2.(1)4.5 关税 盐税 (2)使馆界 (3)北京 大沽 (4)反帝 (5)外务部 六部
3.(1)税收 (2)大本营 (4)清政府 (5)外交途径 洋人的朝廷 (6)半殖民地半封建
对点训练
1.C [根据“东沟海战”“致远”等信息可知应选C项。]
2.C [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战役发生在威海卫,其位于山东半岛的北侧。]
3.C [开辟新的内河航线和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只是为列强对华经济扩张提供了条件,给予日本巨额赔款与其他国家无关,它们都不会是“最有利于”;“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从条约上肯定了资本输出的合法性,同时,这一特权其他列强也可享受,适应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迫切要求,可以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获取高额利润,体现了输出的时代特征,因此更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故答案选C项。]
4.B [《马关条约》允许投资设厂这正是列强当时的需要。]
5.B [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由题干提及该国在山东具有特殊权利,如修筑铁路、驻兵操练等可知,此应为1898年德国租借胶州湾后的事情,故答案为B。]
6.D 7.B 8.D 9.D
10.D [A、B、C、D分别是《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内容。从D项内容来看,中国政府不允许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这就表明清政府已经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1.(1)B (2)C 
(3)《南京条约》:中国领土、关税主权等开始遭受严重破坏,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破坏,便利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解析 (1)《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马关条约》签订于1895年,《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2)注意《辛丑条约》不直接割地并不意味着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3)抓住三个条约的主要影响分析问题,要注意分别回答。
12.(1)1894年,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旅顺口成为主战场之一;日俄战争后,旅顺口被日本侵占长达40年;日本投降后,苏军进驻旅顺口。
(2)①甲午中日战争。
②上述观点是错误的。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长期对外扩张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战前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而当时清政府政治腐败,国力落后,成为被侵略的对象。关于战争由偶然因素促成的观点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
教材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思考: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想。
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空前危机。谭嗣同的诗寄托了他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为了救亡图存,诗人投身于变法维新运动,甚至不惜以死来唤醒世人。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列举1894~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
答案 (1)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损失。(2)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为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八国联军在北京城烧杀抢掠,罪行累累。(4)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学习延伸
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阅读上面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答案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原因如下:(1)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财政预算额,或者中国三年的国库收入。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促进了日本的资本积累。而中国不能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只能向列强大举借债,这种政治性贷款使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2)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使日本军队实力大增。(3)用于教育基金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4)19世纪末以后,中日差距越拉越大,中国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而日本凭借甲午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的说法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