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的十年对峙》导学案4
【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概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军长征等史实。
二、学习重点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红军长征
三、学习难点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名词解释】区分“右倾”和“左倾”
右倾主要是指政治思想上认识落后于实际,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变化、前进,甚至违背客观发展规律,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在政治思想上超越客观,脱离社会现实条件,陷入空想、盲动和冒险的倾向。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具体来讲在革命道路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主张广泛发动城市起义;在组织上,搞宗派主义,对持不同意见的同志搞“无情打击”;在思想上,推行教条主义;在军事上,反对毛泽东的游击战术原则,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两者都有极大的危害性。中共“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遵义会议局部纠正了左倾错误。
共产国际:(又称“第三国际”)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积极倡导、组织和主持建立的一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领导机构。从1919年3月2日成立至1943年6月解散,共产国际存在达24年之久。它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它主张和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中国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它指导和帮助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复兴,但其“左”倾理论又使中国革命再受巨大损失;它支持和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并最终支持和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自主学习】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先认真通读课本P70-73页的全部内容,再完成以下填空,梳理基础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进行“兵教兵”,8—10分钟后交流汇报。
国共两党从合作到对峙(1927——1937年)
1924年—1927年国共两党合作参与领导了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1927年8月1日,中共发动
起义,打响了
的第一枪,8月7日,召开
,确定开展
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伴随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1931年11月中共在江西
成立了红色苏维埃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围剿与反围剿”一直是国共两党关系的中心词,双方武装对峙到抗战爆发。
二、中共从“以俄为师”到“走自己的路”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效仿苏俄十月革命的“
”革命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由于在大城市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武装暴动均告失败。
起义失败后,鉴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毛泽东率部队
进入农村,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一条“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即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夺取全国政权,这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情相结合的产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
三、中共从幼稚到成熟
1.
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
的重要性。
2.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立“
”理论,将武装斗争、
和根据地建设相结合,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这一理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
问题。
3.由于
的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
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1月
的召开,事实上确立了以
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中共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党内的分歧、路线和方针,这也标志着中共走向成熟。
【知识树】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要创造红色区域,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也就是要以乡村为中心。”后来这种理论和党内“左”倾错误进行数次的斗争。
材料二
1930年4月2日中共领导人李立三同志在《怎样准备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的条件》的文章中强调:“夺取一省与几省政权,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中心城市,产业区域,特别铁路海员工厂工人群众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政权的胜利。想‘以乡村来包围城市’
‘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都是一种幻想,一种绝对错误的概念。”6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立三路线”。这次“左”倾错误在党内统治的时间虽然只有三个多月,但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材料三
蒋介石要求国民党军,对根据地“予以严密封锁,使其交通物质,两相断绝,则内无生产,外无接济,既不得活动,又不能鼠窜,固守一隅,束手待毙”。
──《处理剿匪省份政治工作报告》
材料四
粟裕在回忆第五次反“围剿”时说,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擅长打野战,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部队一见到(国民党军的)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来,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硬是被两辆装甲车冲垮。
──《李志民回忆录》
请回答:
(1)对比指出材料一,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客观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军被迫长征的主观原因。
(3)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回标小结】对照学习目标和以下结构图示,完成填空,请用2—3句话概括本课的核心内容,小组交流后登台大声汇报。
【巩固训练】
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八七会议
D.国民革命
2.毛泽东
1927
年作的一首词中写到:“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
…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这首词赞颂的是
(
)
A.上海工人起义
B.南昌起义
C.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3.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过:“……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发动武装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
B.长征胜利完成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4.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
A.开始创建人民军队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揭开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
D.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5.秋收起义后,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逐步形成了()
A.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B.人民战争路线
C统一战线理论
D.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6.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A、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C、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
7、.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井冈山斗争的星星之火,燎原全国。正是这段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党培育和形成了闪耀着共产主义光芒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江泽民同志将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六句二十四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材料二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三“(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美国作家哈里森 李尔兹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别举例说明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新路”是如何体现的?(8分)
(2)造成长征初期红军处于被动挨打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局面改变的原因有哪些?(8分)
(3)对“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你是如何理解的?(8分)
土地革命时期
根据地建设
建立红色政权
中共开始独立自主
武装斗争
革命转危为安
打土豪,分田地
国共十年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