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单选题
1.
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解释正确的是( )。
会宁会师
①图片描绘的事件发生在1935年10月 ②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最后胜利 ③它反映了红一、红二方面军迎接红四方面军的情景 ④它是中国革命旧局面结束和新局面开始的重要表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
2009年暑假,为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某学校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他们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经过下列重要景点的先后顺序应是( )。
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
④①②③
D.
①④③②
3.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朱德这首诗缅怀的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八七会议
D.
遵义会议
4.
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时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的旧址现已成为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如图),红军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得益于( )。
①共产国际的正确决策 ②毛泽东正确军事战略战术的指导
③广大根据地农民对革命的衷心拥护 ④广大红军指战员的英勇作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5.
《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的偶像,年仅十岁的潘冬子一心要参加红军,参加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地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红军,主要是为了( )。
电影海报
A.
表明革命的决心
B.
为根据地经济发展赢得稳定环境
C.
粉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
保卫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
6.
某同学从图书馆借了一本《政治大纲》,封面上有“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日”“琼崖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出版”等字样。通过阅读该书他可以了解( )。
A.
革命统一战线的来龙去脉
B.
“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创举
C.
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苦岁月
D.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7.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
A.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
坚持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
C.
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D.
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8.
1927年8月,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共产党现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的决议。“总暴动”的目的是( )。
A.
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B.
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D.
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9.
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红军(
)。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C.
两万五千里长征
D.
开辟敌后战场
10.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前造成中国革命危机的主观原因是(
)。
A.
领导人犯了右倾错误
B.
“左”倾错误在党内占统治地位
C.
放弃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D.
放弃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答案】
一、单选题
1.
D
2.
B
3.
D
4.
B
5.
D
6.
B
7.
D
8.
A
9.
C
10.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