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人民教育出版社 必修Ⅱ第三单元 第9课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人民教育出版社 必修Ⅱ第三单元 第9课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资经济逐步解体兴起破产产生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农业
手工业
商业康熙御制耕织图雍正像耕织图考试说明下的考点整合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⒈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何影响?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输出商品、原料产地。
表现:两分离、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瓦解着自然经济,为民资产生提供了条件。2008-2016江苏高考真题演练1.(2008·8)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2.(2014·7)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3 .(2016·7)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
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
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考试说明下的考点整合二洋务经济的兴起破产⒉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目的何在?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内容(分期、口号、企业)是什么?有何影响?如何评价其指导思想? 引进了、培养了、刺激了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近代化的过程。近代化也叫现代化。
经济领域:工业化、市场化
政治领域:民主化、法制化
思想领域:人性化、科学化4.(2012·5)右图为《点石斋画报·
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
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图中三人为
: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图
中文云:“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
枪。”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2008-2016江苏高考真题演练??考试说明下的考点整合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有哪些?产生的概况如何(时间、地点、人、代表企业)?有何影响? 影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阶级。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资经济逐步解体兴起破产产生发展考试说明下的考点整合四近代工业的种类与消亡4.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先后出现哪些不同类型的近代企业?近代以来各种经济所占比重示意图2008-2016江苏高考真题演练5.(2011·22)(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经济因素。(3分)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在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4分)(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6.(12分)近代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大潮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批通商口岸。它们见证了近代中国艰难成长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除向中国倾销棉纱外,也向中国倾销洋布……七十年代后,沿海、沿江一些通商口岸穿洋布的人已相当普遍,以至有的记载说,八十年代江苏一些商埠穿土布者“竟至绝迹”。……上海、杭州等口岸盛产棉花,这些棉花,除运销本国各地外,有很多都出口到国外。……南方闽、广一带,还有大批破产农民流离国外。如1879年厦门一地,有二万一千余人出洋。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八十年》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导致通商口岸社会面貌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材料二 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通商口岸发展起来之后,其影响力不断向内陆腹地辐射,带动更多的中国城市走向了近代化。……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因为对外经济联系的建立和租界的开辟,直接与此相关。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对东方国家侵略的过程中,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他们“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通商口岸的开放为例,论证材料三的观点。(10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观 点(2分) 论 证(共8分)
资本主义列强对东方国家的侵略,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破坏性家庭棉纺织业衰败,农民破产,流离国外。 1分
大量原料被掠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分
中国领土等主权遭到破坏。 1分
如只答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得1分。
建设性推动了城市近代化,影响辐射内地。 1分
加强了对外经济联系。 1分
促进了民族工业产生发展。 1分
能够进一步辩证分析、综合评论马克思的观点,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