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和他的遁世的思想。
2、体会陶渊明的山水田园之乐。
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体会陶渊明寄托在朴实的田园诗歌中的率真性情和独善其身的做法。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人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关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梦”现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了。我相信大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其实,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地努力着。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陶渊明面对当时东晋官场的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他又会有怎样的向往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去领略他非同一般的梦想吧!
1、 老师示范诵读诗歌(背诵),让学生初步把握陶潜诗歌的内容,感受其诗歌的风格。(提醒“拙”和“荫”字的准确读音)
2、 全班学生齐读全诗,再次感受并体会作者在此诗中抒发的感情。
3、 问题设计:
(1)、在这首诗歌中,作者表达的内容如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字?
明确:“归”字。
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围绕“归”这个字做文章,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又如何?下面,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个中心发言人。
(2)、学生讨论:
(3)、经过讨论后明确:(板书)
从何而归 ———— 尘网、樊笼
为何而归 ———— 本性使然、误落官场
归向何处 ———— 田园
归去如何 ———— 闲适、轻松、惬意
(4)陶潜归向的田园到底是怎样的一幅情景?为什么让他如此陶醉和向往?请大家先找出诗中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再能否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摹一下?
明确:①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②学生描摹画面。
(5)、讨论:如何理解陶潜当时的人生选择?(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人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关系?)
明确:独善其身也是无奈之举。(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分析)
(6)、课堂延伸:
孔子曾经赞许过这样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舞。”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向往的地方或者场景,大家能把它描绘出来吗?(学生书写)
课堂展示: (老师点评)
二、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陶渊明的这首田园诗,知道了作者为什么要归向田园的真实原因,也懂得了作者是一个有着率真性情和独善其身的人。陶渊明是不幸的,因为他生活在那样一个生不逢时的黑暗社会中,而生活在当今社会中的我们是幸运的,因此,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执著地去追求属于我们的梦想!
三、作业布置:
1、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其他四首诗歌。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附:板书设计
从何而归 ———— 尘网、樊笼
为何而归 ———— 本性使然、误落官场 率真
归
归向何处 ———— 田园 闲适
归去如何 ———— 闲适、轻松、惬意 独善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