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送东阳马生序
(节选)说课流程二、为什么教这些三、怎么教四、为什么这么教教学目标1.说教材2.说学情说教学过程一、教什么一、教什么说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如:嗜、逾、走等词。
2.理解文意,体会作者艰苦的求学经历,学习
作者勤且艰的求学态度。
3.学习本文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说教学目标重点重点难点二、为什么教这些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材《送东阳马生序》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作者给同乡马生写的赠言。作者叙述了自己在求学生涯中的艰难经历和学习态度,旨在勉励马君则专心学习、刻苦攻读,以期学有所成。从认知水平来说,八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此阶段更是积累文言字词的黄金时期,所以,应加强字词积累,培养语感。
从心理特点来说,八年级的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动手能力强,精力较旺盛,但对繁琐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抗拒心理,所以文言文教学重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说学情三、怎么教四、为什么这么教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二)识读课文
(三)美读课文
(四)思读课文
(五)悟读课文
(六)背读课文(一) 导入课文作者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学习环境 (二) 识读课文1.三读课文,认准字音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课堂检测,重点记忆1.读课文,认生词默读范读齐读圈画正音认音
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重点文言词:
嗜:
逾:
俟:
衾:
叱咄:
皲裂:
容臭:
负箧曳屣:喜欢,特殊的爱好。越过、超过。等待。被子。训斥、呵责。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香袋。臭,气味,这里这香气。背着书箱,拖着鞋子。3.重点文言词重点记忆:(三)美读课文随着课文一起回到宋濂生活的时代,去看看宋濂的生活的画面,然后以“我看到宋濂在——”说一句话。提示:1.少年时代的生活画面
2.加冠以后的生活画面
3.从师之时的生活画面1.少年时代的生活画面2.加冠以后的生活画面3.从师之时的生活画面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字 笔录······常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三) 思读课文用对比找对比说妙处1.采用对比手法是文本的一大特点,请你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何作用?找对比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对比 对比 师生态度 先达:严肃 —— 作者:谦恭
生活情况 同舍生:富华 —— 自己:贫困
学习条件 太学生:学习方便 —— 自己:无书无师对比2.转变角色,按下面的情景写一句话。用对比(1)“我”是宋濂---当“我”少年刻苦求学时, 我
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2)“我”是 老师---当“我”细心教育宋濂时,我严
励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时,我欣慰地说……
(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
讽地说……
---当“我”听到宋濂成功时,我后悔地说……3.本文劝学写法上有何妙处?说妙处夹叙夹议说妙处用叙事代替说理,理在事中。
叙事结合议论,相得益彰。
对比鲜明,事理分明。课堂小结:(四)悟读课文1.作者学习的条件十分艰苦,那么作者为何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旧一心向学呢?体现在乐余幼时即嗜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四)悟读课文2.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为
了什么?写作背景: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生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马生。本文的体裁特点: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是“赠言”的意思。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五)背读课文1.背诵课文
2.课下搜集一些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和同学们交流。
比如:囊萤映雪
凿壁偷光
悬梁刺股板书设计求学之苦
求师之苦 乐(以苦为乐)
生活之艰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请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