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案
教材分析
生机勃勃的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种组成的,生命在生物圈中不断延续和发展是由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和变异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20章第一节,也是本章的重点。是19章《生殖和发育》的延伸。我们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的实质和规律,总是从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开始的。所以,本节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具体教学内容为:性状和相对性状,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材主要是关于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进行比较,要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就要从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开始学习。教材在利用活动掌握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基础上,从欣赏和分析两幅漫画开始,来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并应用俗语和生活实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对遗传和变异现象可以辨认,但却没有理论作基础,因此不能对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作出正确的解释。在教学中多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比个体间性状比较的活动,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和能力的培养。但是,学生的总结水平有限,所以教师要适当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
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亲自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制作趣味课件: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再一次呈现在学生眼前,由现象认识上升到理论的水平。
课前准备
1、几个橘子。
2、多媒体课件 ,人、植物或者动物性状和相对性状对比图片,多幅亲子间照片以及搜集多种动物亲代与子代间的图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正确表述和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 能举例说出动物、植物和人的不同性状,通过对比生物的具体性状来辨别相对性状。
(3) 观察描述相关的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橘子的外形和味道和8种性状的个体间的差异,识别生物的性状。
通过对《新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的讨论和列举生活中哪些可以遗传、哪些不可以遗传,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现象,体会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通过身边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别性状和相对性状。
辨别并描述遗传和变异现象。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从生活现象设疑,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曹格一家的照片,引入课题,板书:遗传和变异现象
观看对图片中人物性状进行分析。
同学们刚看过《爸爸去哪儿》,对剧中的人物很有兴趣。从他们的相似特点引入遗传和变异现象。
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性的总结学习。
学习性状
1、实物展示并让学生品尝橘子:你们从哪些方面来认识它的?
2、听声音猜谜语:
耳朵像蒲扇,
身子像小山,
鼻子长又长,
帮人把活干。
总结:通过让学生观察常见的橘子,总结其特征,然后延伸到动物、人,归纳出生物都有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这些在生物学就称为性状。
学生从颜色、形状、味道、声音等生物的性状来认识橘子和大象。
学生举例:说一说你熟悉的人或其他生物的具体性状的表现。
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总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个规律是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所以学生不但容易接纳,而且能很好地理解性状。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举例中学生通过互评、质疑中理解生物体的性状。培养学生辩别、归纳能力。
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
开展教材第96页的“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活动
课件展示:如 对比大姆指的直立和弯曲
能卷舌和不能卷舌。
小组间进行对比并记录下来自我检查结果。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小组间进行自我检查性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索自身秘密的兴趣。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习相对性状
过渡:我们在进行个体间性状比较中像耳垂这一性状的表现有几种类型?
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幻灯片:这样比行吗?为什么?
1 、“我和你不一样,因为我是有耳垂,你是双眼皮”
2、“我是一字发际,而你是有酒窝”
3、“我和黑猩猩相同,我和它都有毛发”
幻灯片:找一找下列图中的相对性状。
学生思考回答:有耳垂和无耳垂
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
理解相对性状的概念
在练习中深刻理解了相对性状,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二:找亲人
展示一组亲子图片:
我们能不能根据性状的表现来帮助他们找亲人呢?
学生观察后找出性状表现的相同之处,来帮助他们找到亲人。
知识运用与生活,学以致用。
学习遗传和变异
1、过渡:在找亲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性状表现具有一些相似的性状,还有下些不同的性状,我们把这种现象叫什么?
2、展示杜米埃的漫画:《新鼻子》《旧砖上剥落的碎片》
问题:这两幅漫画有什么不同?哪一幅漫画中所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有可能发生?
找一找在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性状中哪些可以遗传?哪些不可以遗传?
幻灯片:哪些是遗传现象?哪些是变异现象?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猫生猫,鸭生鸭。
一树结果,酸甜各异。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相。
学生总结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并齐读。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
学生认真聆听,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过对遗传和变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现象,体会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探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就是遗传学,今天我们对遗传学中的遗传和变异有了初步的认识,你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谈收获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起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达标练习
幻灯片展示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加深巩固,理解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亲代和子代
相似性 遗传
一、 性状
亲代和子代
差异性 变异
子代和子代
二、 相对性状 同一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围绕着遗传和变异现象掌握四个基本概念: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在认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性状。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要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谜语和学生说一说生物的具体性状去总结性状的概念。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参与活动,并可以把学到过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做到学以致用。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活动中互动,让每个学生参与了探究学习的,并在活动的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在上课时我采用了学生说自己所熟悉的生物性状的表现、通过对比来认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的事例,结合生活来学习本节内容的。
从学生反馈来看,他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些概念。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忽略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有限,因此在对某些现象进行知识概括的时候出现了冷场,在语言提示或者问题的引导上没有把握学生的思维,是在备课这个环节上没有深入备学生。
在教学评价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有一学生在介绍生物具体性状时想到警察可以通过血型、脚印等生物的性状来辩别犯罪分子。还有一学生在总结时说到遗传和变异到我们带来一个生物种类繁多、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这些事例举和总结的非常好,我应该及时的给予鼓励,学生的表达能力应该可以调动起来,积极性就会强一些。平时加强这方面的鼓励,学生就不会出现不敢说的现象。同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也做得不够,使学生的能力没有上升到一个质变的过程。就遗传和变异这一节课学生对知识没有拓展开。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努力克服种种的缺点,提高教学和教育的水平。
课件20张PPT。第20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1节 遗传和变异现象
耳朵像蒲扇,
身子像小山,
鼻子长又长,
帮人把活干。 猜谜语性状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小试牛刀说一说你所熟悉的人或其他生物的具体性状的表现 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大拇指能弯曲大拇指不能弯曲
“V”字发际“一”字发际相对性状同一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无耳垂有耳垂1 、“我和你不一样,因为我是有耳垂,你是双眼皮”
2、“我是一字发际,而你是有酒窝”
3、“我和黑猩猩相同,我和它都有毛发”不是同一性状不是同一生物不是同一性状这样比较相对性状行吗? 它们的颜色是不是一组相对状?同一种生物:鸡同一性状:颜色不同表现类型:
黄、 棕、黑
不是相对性状: 柠檬的颜色和猫的颜色。说一说哪些是相对性状,哪些不是相对性状相对性状: 柠檬的绿色和黄色。
猫的黄色和黑色。活动:找亲人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遗传活动:找亲人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子女和父母之间以及子女个体之间的性状
表现并不完全相同,这种亲子之间性状表现
存在差异的现象称为变异。遗传变异欣赏和评价漫画在生活中哪些性状可以遗传?哪些不可以遗传?合作交流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猫生猫,鸭生鸭。
一树结果,酸甜各异。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相。相对
性状性状遗传变异课堂小结1、有的人是单眼皮,有的人是双眼皮,有的人色觉正常,有的人却是色盲患者,在生物学上这些形态,生理特征叫做 ( )
A.基因 B.性状 C.遗传 D.变异
2、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一对相对性状的是( ) A.兔是长毛和白毛 B.羊的白毛和牛的黑毛
C.豌豆的高茎和红花 D.番茄果皮的红色和黄色
3、一只毛色为黄色的大狗一窝生下5只小狗。其中3只小黄狗,2只小花狗,请回答下列问题:
(1)狗的毛色在遗传学上叫做 。
(2)狗的后代全部是狗,这是一种 现象。小狗的毛色不同,这是一种 现象。B D性状变异遗传达标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