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案
一、教材分析:
生命在生物圈中是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这是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并与环境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生殖和发育是表因,而遗传和变异才是真正的内因。本节是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一节。前一章即第19章的内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材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后安排遗传和变异的内容,是探讨生命如何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从教材内容的组织来说,本节教材从经典遗传学的庞大体系中提取了几个关键名词: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作为入门。再步步深入到后面几节课的:探究遗传的物质基础、探究遗
传的规律性、遗传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这样的内容组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从内容呈现的方式来说,教材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的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并从中积极地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从未学习过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触过相关内容或观察过此类现象。只是未能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这已经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的基础。而且,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理解、判断、推理、判断的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起他们的这些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总结,让学生对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升华,上升到理性的层次。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等名词。
2、阐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遗传变异现象。
能力目标:
通过感性的图片及探究活动,提高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尝试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方法。
情感目标:体验实事求是,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五、教学难点:
1、理解相对性状指的是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理解遗传和变异现象。
六、课前准备
课前指导学生做好对各自性状的自我观察。如:是否卷舌,有无耳垂。
七、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组名人照片,指导学生进行“寻亲活动”,让其叙述寻亲依据;PPT显示一组水果图片,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同时引入性状的概念。
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相对性状:
①以班上同学为例,提问大家这位同学是双眼皮还是单眼皮,是有酒窝还是无酒窝-----形态特征。
②让一位同学说话,请学生辨认是谁的声音----生理特征
③及时展示成对相对性状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对比明显的相貌特征,让学生初步建立起相对性状概念。
④开展探究活动“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教材第96页),进行自我检查性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探索自身秘密的兴趣。
⑤交流讨论得出结论:世界上两个生物的所有性状完全相同的概率很低,几乎为零。
⑥明确名词相对性状的概念。
⑦PPT展示一组图片,指导学生判断其中的相对性状。
教师针对学生的例子进行点评找出其中错误的例子。
(2)遗传和变异现象
①让学生和他的父母之间的性状进行纵向对比,描述其性状间存在的关系。
②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俗语生活中的一些俗语反映的生物学知识: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③引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④欣赏和评价有关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漫画:《新鼻子》《旧砖上脱落的碎片》。针对漫画小组进行讨论:
《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脱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
哪幅漫画中表达的生物学现象是可能发生的?为什么?
哪幅画中存在变异现象?你的理由是什么?
3、课堂小结,形成知识网
(1)、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
(2)、举例生物的相对性状;
(3)、用俗语说出生物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
4、应用迁移,巩固提高(教材练习题及PPT出示评测练习)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遗传和变异现象
1、性状: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2、相对性状: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遗传:亲子之间的性状相似性
4、变异:亲子之间的性状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