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5遗传与环境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
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
3)分析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数据;
4)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www.21-cn-jy.com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通过对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1·c·n·j·y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遗传和变异、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以及遗传和变异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学生学习本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大白菜和西红柿的照片:“大白菜和西红柿为什么性状表现完全不同?”
展示大白菜纵切图片:“这棵大白菜外面叶子的颜色和里面叶子的表现型一样吗?”
“什么原因造成了内外叶子颜色表现上的差异?相互讨论一下并回答”21教育网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2【讲授】2.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设问:“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呢?”
展示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片以及玉米叶片在缺乏氮、磷和钾三类无机盐时与正常状态时的图片。
学生: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因,环境条件是性状表现的外因;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活动3【讲授】3.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
展示两种变异类型图片,指导学生看教材,并提问:
(1)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2)怎样区分两种不同的变异类型?
(3)在育种领域,哪种变异类型有利用价值呢?
学生: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学生: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后引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学生:人们常常利用对人有益的可遗传变异来改良或培育新品种。
活动4【讲授】4.师生小结
1.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2.环境既可以引起可遗传的变异,也可引起不遗传的变异,只有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才是可遗传的变异。21cnjy.com
3.可遗传的变异可以用于杂交育种。
活动5【练习】5.随堂练习
1.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________发生改变,________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2.表现型是________和___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
3._____________是可遗传的变异,__________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4.仅仅由____________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当环境的改变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时,产生的变异是可________的。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