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2 20:4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证明了中共在经济建设方面“进京赶考”的成绩斐然。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资源:幻灯片《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破题导入
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建立人民政权及新政权的巩固。
(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
和平解放西藏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
二、自主先学
知识梳理
见《伴你学》P18-19“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内容,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三、教材挖掘
合作探究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
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9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
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展工业的第一生产力,要靠人才来掌握。)
3.出示幻灯片《一五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
附:练习题
1.1949年--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 )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④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主要是因为( )
A.完成土地改革 B.实现农业合作化
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4.我国建国初期开展的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运动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大跃进”运动
C 农业合作化运动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5.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
A、1950年-《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 D、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7.1952年,农民为能在自己土地上耕种而高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
A、镇压了反革命 B、进行了土地改革
C、加入了人民公社   D、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8.全国土地改革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9.动脑筋:
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提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总根子,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
课中反思:
一五计划这部分内容较为细碎,如果运用表格归纳一下,学生记忆起来可能会容易一些。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3.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拓展视野
情感升华
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鼓励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苏联与中国的一五计划,让学生明白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五、知识整合
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开始执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1954年9月、北京
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练习反馈:
见《伴你学》P20-21(注:待合格学生只做其中的选择、填空题)
课后反思:
这一课开始了我国工业化的历程,中国工业从无到有,并且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上课开始可以让学生朗读课前提示,毛泽东的讲话,给以震憾,体会到中国当时的落后,再利用表格中国与印、美的钢、电的比较,导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要改变工业落后的状况,必须发展本国的工业,在授课中很快地归纳出了一五计划的任务及成就。
在教学中我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五计划的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给予补充完善,随之教师又进行了拓展,谈到了现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情况。本课做到了重点突出,重点讲述了一五计划的成就,有效的进行了前后的对比,说明了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有效的激发了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有效地利用书中的插图,尤其是《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利用地图,学生很好地提炼了有价值的信息。
本课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课堂互动有所提高,但感觉到对问题的处理还是有些简单化,还有在个别问题上不是十分深入的进行探究,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感到有难度,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工农联盟”难以理解,给清晰明了地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带来障碍,今后需想办法加以解决。
附:练习题
列举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任意三项或更多的国家建设成就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2.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3.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4.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东北工业基地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