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12-02 20:52: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改革开放》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知道”
“了解”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识记层次,它要求学生能正确写出或说出这类历史内容的基本史实。“探讨”属于历史学习的理解和运用层次,它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分析所学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中,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应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在主线。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从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验证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本课的主线索,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三个专题。引入了《凤阳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等史料。  
【学情分析】  
本班级大多数孩子来自城市职工家庭,少部分来自城中村农村家庭,都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都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对本课中涉及的历史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这是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初二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基本掌握了多渠道搜集资料并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能够在 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基于此,教师在课前布置了调查访问作业,要求学生对长辈进行访谈,搜集口述资料,了解身边的历史。第一组在课前收集各种票证,将家人讲述的票证的故事记录下来。第二组调查农村的亲人,向其了解农村土地承包的情况,所在乡镇建立企业的情况。第三组向父母调查了解所在企业的发展简史。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整理汇总。  
【教学目标】  
1.通过材料研习、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学生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通过观看视频《深圳的崛起》、《开放的威海》,填写《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学生能辨认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的位置,说出经济特区设立的作用,复述对外开放格局。  
3.通过课前调查访问,学会收集口述资料并能提炼出有效信息。  
4.通过对改革开放原因、措施、作用的学习,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从而树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理解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影响。  
【评价目标】  
1.通过选择题1检测学生是否能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是否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通过选择题2检测学生是否能说出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3. 通过授课过程中的填图练习,检测学生是否能利用历史地图识记5个经济特区,是否有85%的学生能说出经济特区的作用和对外开放的格局。  
4.通过材料练习,检测学生是否能区别:近代中国与改革开放以来“允许外商投资设厂”有什么不同?  
5.通过交流课前调查访问作业:《我身边的历史—— 》,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从口述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6.通过小结环节中学生谈感想、收获,检验学生是否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否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教学过程】  
1.导入  
学生交流展示收集到的票证,讲述《我身边的历史——票证的故事》,分析在历史上使用票证的原因。认识到当今中国物质丰富、市场繁荣,不再使用票证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教师解读“改革”“开放”的含义。  
【设计意图】由口述历史引入历史课的学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2.新授:  
【设计意图】本课主要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线来设计组织教学活动,将课本原来的三个专题整合,调整为两个专题,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其中对内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板块。  
(一)对内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引入两则材料,了解改革的原因。  
材料一:张三劳动实在赖,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  
材料二: 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 下联:压岁并无一分钱 横批:我也过年  
根据材料回答:材料一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农民形象?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材料一、材料二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四人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安徽凤阳农民的尝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学生阅读P42页正文和小字,思考交流安徽凤阳农民进行怎样的尝试?这种尝试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的资料,介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教师解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承包集体土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前提是土地仍归国家、集体所有,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  
引入对联(上联:过年储米十余担 下联:压岁存款上千元 横批:欢度春节),引导学生分析农民“储米十余担”“存款上千元”的原因,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教师结合鞋和脚的关系通俗解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原则。  
(3)解决农村劳动力富余、农产品城乡供需不对接的方法——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发展,兴办乡镇企业。  
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乡镇企业以及给乡亲生活带来的变化。  
教师举例解读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含义。  
出示:《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1985年党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此后全国有六千多万农民从农业转向乡镇企业、社办企业。1985年底,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工业品销售总额1751亿元,首次超过农副产品销售总额。农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逐步缩小。)分析乡镇企业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出示对联(上联: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 下联: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 横批:永远跟党走)使学生理解农民致富的根本原因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  
教师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像两只翅膀,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腾飞。在此基础上,改革向城市推进。  
【设计意图】通过三幅对联,结合学生访谈农村长辈的资料,将农村改革前——农村改革后——改革的深化三个环节有机粘连。让学生通过人民公社搞平均主义挫伤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乡镇企业搞活农村经济的史实,了解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基本原则,认识到对内改革这一伟大决策的正确性。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重点  
(1)改革的原因:  
出示材料《“大锅饭”里的政府、企业和工人》,引导学生分析国企改革的原因。  
政府:要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严格规定产品的数量、品种、样式等,还负责企业的原料供应、产品销售、新产品开发、人员安排、职工工资、奖金和福利的发放等。  
企业:只管生产  
工人:干多干少,干与不干一个样,每月都能按照级别领取固定工资。  
——政府管的太多;企业没有自主权;工人没有积极性。政企不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创造财富,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  
(2)改革的措施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假如你是一位决策者,你想怎么解决?假如你是一个有技术专长、工作能力强的工人,你的愿望是什么?(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  
师总结:经过改革,工人有了积极性,企业有了活力,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就此停止,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3)国企改革的深化  
学生阅读P44第二段,了解中共“十四大”的决定,交流金猴皮鞋厂等威海国企的发展概况,明确公司制、股份制等企业的发展方向。  
【设计意图】引入材料让学生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前的状况,理解国企改革的原因。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交流金猴皮鞋厂等威海国企的发展概况,了解公司制、股份制。  
(二)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出示材料:“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邓小平  
针对邓小平讲话摘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深圳的崛起  
播放视频《深圳的崛起》,让学生了解深圳是如何崛起的?提醒学生在观看时注意听:①深圳的快速崛起靠的是一种什么精神?②邓小平给深圳的题词是什么?  
教师结合资料片引导学生分析特区的作用和地位。(特区的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心血与汗水,更离不开中央优惠的政策。特区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促进经济发展。特区有窗口作用——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政策的窗口。)  
出示材料:“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为深圳特区的题词”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学生结合《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明确1980年与深圳同期开放的特区名字及位置。  
动画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学生说出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教师总结: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使我国进一步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教学,让学生了解开放的必要性。通过播放视频《深圳的崛起》,引导学生了解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发挥的作用以及产生的影响,认识到对外开放方针的正确性。通过动画展示《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理解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4.开放的威海  
山东省是全国最大的对外开放区之一,1993年威海也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与青岛、烟台、日照一起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前沿,它与深圳一样同样也是一个“窗口”!威海是如何发挥“窗口”作用,促进山东经济发展的呢?  
学生观看视频《开放的威海》,交流威海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教师总结:威海能够“引进来”,利用外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尽快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也能够“走出去”,扩大出口,在境外投资办厂,建立跨国公司,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广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加速经济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开放的威海》,让学生全方位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威海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坚定了走改革开放之路的决心。  
3.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感想。  
教师总结: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向世人有力的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将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营造未来美好和谐社会!  
【课堂练习】  
1.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2.从1985年起,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不包括:  
A.所有制 B.生产经营权 C.分配方式 D.改组、联合  
3.“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4.材料一:《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1895年《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二: 1993年威海开始对外开放,大量日商、韩商等前来威海投资,目前,全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9900多个,外商投资企业3000多家。  
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材料一,依据所学回答:《南京条约》中五口通商包括哪些城市?自1980年以来,我国设立的五个经济特区有哪些?  
(2)阅读材料二回答:在我国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一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中,1993年开放的威海属于其中的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内地  
(3)结合所学,比较分析:同样是“允许外商投资设厂”,同样是开放城市通商,近代中国与改革开放以来相比有什么不同?  
(旧中国列强在华设厂,其主要目的在于掠夺中国资源,赚取高额利润,具有突出的殖民掠夺性,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现在我们吸引外资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利用外资和外国技术发展本国的经济,缩小与世界的差距,达到双赢目的,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检测题都对应着教学目标的要求,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教学效果。  
   
命题双向细目表  
试题类型  
考试内容(要点)  
考试目标(能力)  
难易程度  
识记  
理解  
运用  
易  
中  
难  
选  择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  
      
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  
√  
   
   
√  
   
      
经济特区的作用  
   
√  
√  
   
√  
      
材料题  
对外开放的格局和作用  
√  
√  
√  
   
   
√  
【课后反思】  
在备课的过程中,笔者遇到许多瓶颈难以突破,在知识层面上主要是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城市体制改革比较陌生,于是就通过当事人叙当年事的方式来了解。除了布置学生向农村的亲朋好友收集相关信息外,教师自己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笔者的父亲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在一家国有化工厂做过负责人,他向笔者讲述了化工厂改革中的做法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对笔者很有启发。只有自己先吃透教材,对学生进行解读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比较合理地挖掘利用了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前收集到的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以及威海企业的情况等课外资源,使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重难点的突破做了铺垫。三副春联的引入将农村改革前后的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将农村改革前——农村改革后——改革的深化三个环节有机地粘连在一起。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是本节课的主线,笔者在设计和授课过程中虽然非常注重凸显这样的主线,但学生对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理解仍然不到位,因此在情感目标的达成方面,不是非常圆满。